福州历史文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1

1.介绍福州历史和文化

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语词、话语的形成与使用,都源于一定的环境、阶层,被赋予一定指向。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福州的一句俗语话: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原来,郑和下西洋时,到过一个叫溜山国的岛国,即现在的马尔代夫。

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所著《西洋番国志》记载,它一共有三千多个小岛屿散布在印度洋上。“水皆缓散无力,舟至彼处而沉,故行船谨避,不敢近此经过。

古传弱水三千,即此处也。” 踏遍天下惊涛骇浪的郑和,对溜山国海面“缓散无力”的海水之说,半信半疑,便派长乐人忠武尉黄参带领一支由极富行船走海经验的福州与长乐水手组成的小分队去探险。

果然,船舶被死水粘吸沉没。幸亏黄参他们水性极好,大多被溜山国的人救上了岸。

现代科学已经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在靠近溜山国的海域,海水之所以出现缓散无力现象,是因为该区域的海水密度在表层与深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密度小的海水会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上轻下重,使海水成层分布。这上下层之间,自然形成了一个屏障,叫作密度跃层。

密度跃层是海水的温度或盐度由很小到很大的一个飞跃变化的过渡水层,有的甚至厚达几米。这种稳定的密度跃层可以作为界面,把海水分成密度较小和较大两层。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某种外力作用在这种界面上,界面就会因振动而产生波动。这叫内波,也就是所谓的死水。

由于这种波浪处于海面以下,人的肉眼完全看不见。因此,有经验的行船走海人给内波起了一个“看不见的波浪”的别称。

在海上航行,一旦上层水的厚度等于船舶的吃水深度时,密度跃层就可能出现死水现象。这时,如果船舶的航速比较低,原来用以克服海水阻力而推进船舶的能量完全消耗在产生和维持界面的内波上了。

所以,船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好像被粘在海水里了。因此在整个帆船时代,死水现象令行船走海人为之变貌失色。

后来,在溜山国人充当向导的情况下,郑和的船队才安然无恙地越过了弱水海域,造访了溜山国。郑和率领舟师向 *** 海进军时,原先初闯弱水海域的长乐与福州籍的水手因溺水生病,被留在了溜山岛国。

要等郑和从非洲返航时,再来收编他们。 黄参带领着福州籍与长乐籍的水手们养病溜山国,在当地居民的照料下大多都恢复了健康。

闲得无聊的他们,便四处溜达。这时候,他们才知道,溜山国虽有三千多个岛屿,但一共只有八个岛屿上有人居住。

这个八个岛屿分别取名:沙溜、人不知溜、起来溜、麻里奇溜、加半年溜、安都里溜、加加溜和官坞溜。而且这个溜与那个溜之间,惟一的交通工具便是一种非常简陋的用椰子皮为索穿成的小船。

这八个最后一个字都带“溜”的岛屿,人口稀少,合起来,人口也仅有二千余人。以黄参为首的长乐人和福州人,没有多长时间,就把溜山国的八个带“溜”字的岛屿反复走了许多遍。

加上当地没有粮食稻米可餐,一年到头惟鱼虾食之。生活上,极不习惯。

直到郑和率领船队从非洲返航,才把他们带回祖国。以至于他们回到福州后,深有感触地说: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由于,这是游子的切身感受,至今,这句俗语话还时不时地挂在经常出差与归国探亲的福州人的口头上。后来又被人改成了 七溜八溜,不离福州 当然,今天会讲这句方言俗语的游子,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象这类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极为生动的方言俗语,还有不少存活于民间。而且,每一句类似的俗语话中,大多隐藏着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生动的故事。

如果有心人能下点功夫去挖掘,再加上肯补罅拾遗,予以整理,那一定会在语言学上成就一番事业。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语言学家的这种神经还没有往这一含金量颇丰的矿藏伸出敏锐的触角。

本人不是语言学家,所以只能试举以上几例,聊作抛砖之举,但愿能引出一些美玉来,以作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

2.福州哪些旅游景点能体现其历史文化古城的特点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名居有林翰尚书故居、郑振铎故居、陈绍宽故居、林觉民故居等.目前,福州市文物古迹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林则徐墓、华林寺大殿等2处.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鼓山摩崖石刻,瑞岩弥勒造像、林则 徐祠堂、枯木庵树腹碑、三峰寺塔、龙江桥等45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9处.。

3.福州有哪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

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

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

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

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

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

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

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至2o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

三国时因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一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间,在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和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

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文人严羽、杨亿、柳永,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铁路建设专家詹天佑等。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上福建人民为反压迫、反侵略进行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 *** 领导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福建人民贡献出万千优秀儿女,作出了卓越贡献。

福建是全国重点老区省份之一,老区分布遍及的62个县(市);其中有46个老区县(市)、518个老区乡(镇)、7772个老区行政村、2919个革命老区基点村。

4.介绍福州历史和文化

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语词、话语的形成与使用,都源于一定的环境、阶层,被赋予一定指向。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福州的一句俗语话: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原来,郑和下西洋时,到过一个叫溜山国的岛国,即现在的马尔代夫。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所著《西洋番国志》记载,它一共有三千多个小岛屿散布在印度洋上。“水皆缓散无力,舟至彼处而沉,故行船谨避,不敢近此经过。古传弱水三千,即此处也。”

踏遍天下惊涛骇浪的郑和,对溜山国海面“缓散无力”的海水之说,半信半疑,便派长乐人忠武尉黄参带领一支由极富行船走海经验的福州与长乐水手组成的小分队去探险。果然,船舶被死水粘吸沉没。幸亏黄参他们水性极好,大多被溜山国的人救上了岸。

现代科学已经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在靠近溜山国的海域,海水之所以出现缓散无力现象,是因为该区域的海水密度在表层与深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密度小的海水会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上轻下重,使海水成层分布。这上下层之间,自然形成了一个屏障,叫作密度跃层。密度跃层是海水的温度或盐度由很小到很大的一个飞跃变化的过渡水层,有的甚至厚达几米。这种稳定的密度跃层可以作为界面,把海水分成密度较小和较大两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某种外力作用在这种界面上,界面就会因振动而产生波动。这叫内波,也就是所谓的死水。由于这种波浪处于海面以下,人的肉眼完全看不见。因此,有经验的行船走海人给内波起了一个“看不见的波浪”的别称。在海上航行,一旦上层水的厚度等于船舶的吃水深度时,密度跃层就可能出现死水现象。这时,如果船舶的航速比较低,原来用以克服海水阻力而推进船舶的能量完全消耗在产生和维持界面的内波上了。所以,船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好像被粘在海水里了。因此在整个帆船时代,死水现象令行船走海人为之变貌失色。

后来,在溜山国人充当向导的情况下,郑和的船队才安然无恙地越过了弱水海域,造访了溜山国。郑和率领舟师向 *** 海进军时,原先初闯弱水海域的长乐与福州籍的水手因溺水生病,被留在了溜山岛国。要等郑和从非洲返航时,再来收编他们。

黄参带领着福州籍与长乐籍的水手们养病溜山国,在当地居民的照料下大多都恢复了健康。闲得无聊的他们,便四处溜达。这时候,他们才知道,溜山国虽有三千多个岛屿,但一共只有八个岛屿上有人居住。这个八个岛屿分别取名:沙溜、人不知溜、起来溜、麻里奇溜、加半年溜、安都里溜、加加溜和官坞溜。而且这个溜与那个溜之间,惟一的交通工具便是一种非常简陋的用椰子皮为索穿成的小船。这八个最后一个字都带“溜”的岛屿,人口稀少,合起来,人口也仅有二千余人。以黄参为首的长乐人和福州人,没有多长时间,就把溜山国的八个带“溜”字的岛屿反复走了许多遍。加上当地没有粮食稻米可餐,一年到头惟鱼虾食之。生活上,极不习惯。直到郑和率领船队从非洲返航,才把他们带回祖国。以至于他们回到福州后,深有感触地说: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由于,这是游子的切身感受,至今,这句俗语话还时不时地挂在经常出差与归国探亲的福州人的口头上。后来又被人改成了 七溜八溜,不离福州

当然,今天会讲这句方言俗语的游子,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象这类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极为生动的方言俗语,还有不少存活于民间。而且,每一句类似的俗语话中,大多隐藏着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生动的故事。如果有心人能下点功夫去挖掘,再加上肯补罅拾遗,予以整理,那一定会在语言学上成就一番事业。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语言学家的这种神经还没有往这一含金量颇丰的矿藏伸出敏锐的触角。

本人不是语言学家,所以只能试举以上几例,聊作抛砖之举,但愿能引出一些美玉来,以作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

5.福州的历史简介

福州,有福之州,因城内有屏山、乌石山、于山三山鼎立,别称“三山”;又由于自宋代以来,人们在城内外广植榕树,绿荫满城,又称“榕城”;此外又有“合沙”“东越”“左海”等别号。

“福州小吃”是福州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影响与福州菜一样引人注目。太平燕、太极芋泥、鱼丸、等享有盛誉,台湾同胞有句口头禅:“鱼丸,燕丸,扁肉燕,男女老少吃不厌。”

1997年福州市饮食(集团)公司美食园制作的“扁肉燕”和“太极芋泥”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老辈福州人有句话叫“七遛八遛莫离福州”。

意谓福州饮食的风味独好,乡人不忍离去。 1.鱼丸 2.太平燕 3.锅边糊 4.芋泥5.光饼 6.线面 7.粿 8.春卷 9.肉丸 10.烰油ا11.蛎饼市标——“三山一水”雕塑:市树——榕树:福州植榕,古已成风。

市果——福桔:福州盆地盛产柑桔,尤以桔子为最市花——茉莉花: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民间工艺品——“福州三宝”、“榕城三绝”:传统工艺品脱胎漆器、牛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

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与脱胎漆器、软木画被誉为“榕城三绝”。传统艺术——闽剧、评话、十番:闽剧又称“福州戏”。

饮食文化——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福州拥有平潭海坛、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市著名的历史古迹有150多处。

其中,林则徐墓、福州华林寺、乌塔、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马尾船政遗址、福清弥勒岩、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被称为书法艺术瑰宝的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被誉为中国金石史上奇迹的雪峰寺“树腹碑”等也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

6.福州历史文化的内涵

福州,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陆、空交通枢纽。

三山傲首挺立,闽江穿流城区,白塔、乌塔,两塔对峙,构成榕城独特的“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设、山水灵秀、气势非凡,素有“东南都会””福地宝城”之美誉。 福州,现辖五区二市六县(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福清、长乐两市,闽候、罗源、连江、平潭、闽清、永泰六个县)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万。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名。

因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定都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了“闽都”之称。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发动市民广植榕树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又得“榕城”之美称。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历代英才。

他们中有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等等,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胜古迹众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互相融合、交相辉映。

至今许多文物名胜古迹仍完好无损。据普查统计,已发现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各类文物点4497处。

其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81处;商周遗址67处;宋至清代木构古建筑2040处。唐至清代的古塔、经幢64座,古桥354座。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保护单位54处。著名的文物有:建于1000年前的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立于1000年前的,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称为书法艺术“世宝”的唐篆书法名家李阳冰亲书的乌石山摩崖石刻,闽候县昙石村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等。

福州临江吻海,闽江横贯城区,年均径流量600多亿立方米,海洋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水产鱼类620多种,是全国三大海水养殖基地之一。海岸线长达1137公里,有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处。

福州与台湾岛一水相连,东澳港至台湾新竹仅70海里。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沟通中国与亚太地区的海上枢纽。

历代到海外谋生创业者众多,如今已有250多万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归侨、侨眷和港澳眷属近百万人,在台湾地区有60多万福州乡亲。

福州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时,相对湿度77%。

年平均气温为19.6℃,最时是1月份平均气温为10.5℃,最热时是7月份平均气温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农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飘香,四时蔬菜纷呈。

福州山地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福州是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

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特色凸显,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莲(莲花峰)南虎(五虎山)拱卫,盆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闽江横陈,吉祥山、烟台山、高盖山、五虎山逐案抬升,乌石山、于山分列左右。

白塔、乌塔各置东西,晋安河、白马河如蛟龙出水,以屏山为珠,呈“双龙戏珠”之势。福州的第一胜景鼓山,国家级重点佛教寺院西禅寺早已蜚声海内外。

市区的西湖公园、左海公园、森林公园、温泉公园、鳄鱼公园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态。郊县平潭海坛度假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还有省级风景名胜福清石竹山、连江青芝山、永泰青云山、闽候十八重溪等等。这些名山秀水风景如画,与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辉,吸引着无数中外旅游观光者。

福州民间工艺久负盛名,传统的工艺品脱胎漆器、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和200多年历史的脱胎漆器名扬中外,与软木画被称为“榕城三绝”。

还有历史悠久的闽剧和评话,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传统艺术。而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墙”名扬海内外。

鱼丸、太平燕、鼎边糊、线面等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福州还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温泉分布在方圆约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这在国内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见的。

福州为何称“都”呢?原来,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随兄王潮从王绪起兵南下入闽,于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后于梁。

7.福州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进而了解福州历史的开端,福州有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从昙石山文化、黄土仑文化、闽族文化、闽越文化以及其后发展起来、融合而成的汉族移民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

其次是福州城市建设的历史,从闽越王无诸建城到历朝历代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 再次是福州建置沿革、衙署发展以及政治变迁的历史。

最重要的是福州(乃至福建)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福州作为八闽首府,其文化教育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其成就与效果也是首届一指。

两晋以后至唐代,福州教育发端并树起重要的里程碑(“闽人知学”,由李椅、常衮倡教兴学开始);王审知治闽,奠定文教大发展的基础;宋代文教迅速发达,明清继续鼎盛。福州由蛮荒之地一跃而成为“海滨邹鲁”、“文儒之乡”。

府学、县学、四门学、书院相继持续发展;由传统儒学,到闽学,再到近代文化及引进“西学”,延续发展,长盛不衰。 最值得称道的还有福州人才发展的历史。

宋代以后进士人数居全国前列,闽学及理学家众多。福州文人学士及仕宦官员的活跃表现,近代诸多“开风气之先”、“放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相继涌现,表明重教育、兴学堂收到显著效果;到海外求学与发展,引进西学并启蒙国人,表明福州人与时俱进,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福州宗教与民间信仰发展的历史也值得人们重视。佛教最早在福州发展,外教在“五口”通商后由西方传入,民间信仰盛行(陈靖姑、陈文龙、城隍、五帝、张圣君、裴仙爷、白马王、榕树神等),留下许多遗迹、历史记载与诗文描述;有许多已经融入福州的民俗风情之中。

8.福州地区的“三坊七巷”是历史文化的瑰宝,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

(1)①纸火锅烧不着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②酒精的主要成分为酒精,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 点燃 . 2CO2+3H2O.故填:C2H5OH+3O2 点燃 . 2CO2+3H2O.(2)“闻香”是品茶的一道环节,从微观角度分析,闻到茶香的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填:分子是不断运动的.(3)①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不包括二氧化碳.故填:B.②A.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该选项说法正确; B.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该选项说法正确;C.PM2.5的颗粒比分子大很多,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填:C.。

9.你了解福州的历史吗

福州地区早在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当时的土著居民就是“闽人”。

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

它不仅隶属于周朝,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战国中期,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分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公元前 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

秦 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闽越族人先是反秦,继而佐刘 邦攻项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 “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

无诸依冶山 建城,人称“冶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为晋安 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

南朝、隋 唐时,福州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建州的州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