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6-09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意义主体性课堂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主体特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识特点,创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研究、讨论情景下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成为终身学习者。
第一,正确诱导是英语主体性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比如,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问题情境的创设者,课堂生成问题的激发者、发现者和参与解决者,思维的启发者。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尽一切可能诱导”,“教师”就是“导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可以理解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关键地方、关键时候、针对关键问题适时巧妙而灵活地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加深理解、拓展思路,促使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忽视了教师诱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的设计,那么这种教学必定失败无疑。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花费很多时间,不得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
第二,尊重差异是英语主体性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
主体性课堂教学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机会,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充分发展。其基本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并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发挥每个人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学生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有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所以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关心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能学好。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教材“双基”知识,还要顾及学生的能力、情感、心理素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根据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的特点制订出基本教学目标,又要针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制订出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便挖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和谐的发展空间。具体实施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优中差三组,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基础的问题,中等学生回答提高性的问题,基础好的学生解决综合能力较强的问题。这样分层设置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更能体现自主学习的乐趣,使优生得以提高,中等生得以进步,差生得以转化。
分层教学切忌给学生过多硬性化的限制。比如,在处理初中英语每个单元的Main task部分的写作任务时,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列出相关的词语并允许他们边读范文边仿写;对学习中等的同学,可要求他们根据列出的词语,自己去想象、去造句;而对学习好的同学,除了上面的要求外,还要求他们学会正确使用关联词、修饰语等等。又如,在听力教学时,允许成绩较差的同学打开书本,边看边听,肯定远远好过于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第三,关注生成是英语主体性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主体性课堂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都应该是在充分了解具体班级学情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由教师在课前备课时确定的。但教学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生成问题作出及时的应对和调整。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不求统一,视学校教学条件而定。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和教科书质疑,鼓励学生把自己不明白或存有异议的问题提出来供师生研讨,对勇于陈述自己与老师或教科书不同观点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以前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这种教法不但枯燥无味,而且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主体的全员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课堂生成及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课堂整体效率。它改变了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倾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