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东姓的历史名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陈洪绶,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老迟、悔迟、悔僧等,浙江诸暨枫桥人,明末著名画家。
陈姓开国将帅简介
陈毅元帅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11军25师73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2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22军军长,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建国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长。还曾任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外交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2年1月6日,因患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陈士榘(1909-1995),湖北省荆门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教导队区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排长、副连长、副营长、副大队长,红12军第34师参谋处处长、参谋长,红一军团司令员作战科科长、教导营营长,第四师参谋长,红13军参谋长、代军长,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校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参谋长,晋西支队司令员,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山东滨海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兼西线兵团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兼第八兵团司令员和南京警备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教育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兼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7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陈再道(1909-1993),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乡新村程家冲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一师三团排长、连长,11师12团营长,11师11团团长、师长,红四军副军长、军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独立旅旅长,东进纵队司令员,冀南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冀南纵队司令员,第二纵队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河南军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河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武汉军区司令员兼湖北省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4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陈伯钧(1910-1974),四川省达县人。1926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三团排长、连长,赣西第三游击队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第20军2团政治委员,红军学校第三分校学生总队政治委员,红3军第7师师长,红5军团第15军军长、军团参谋长,第13师师长,红5军团第9军、四军参谋长,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第二分校校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员副司令员,129师385旅副旅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热河执行小组代表,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合江军区司令员兼东北军政大学上干大队大队长,东北军区第一前方指挥所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12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45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教育长、副院长、代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陈伯钧上将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骁将,而且是一名具有革命知识分子气质的儒将。他爱好读书、善于思考、长于写作,在戎马倥偬中仍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他生前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日记、文稿。著有《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1961年)、出版有《陈伯钧日记·文选》(1987年)。1974年2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4岁。 陈明仁(1903-1974),字子良,湖南省醴陵县人。1924年升入广州市军政部讲武学校和黄埔军校学习。参加过广东革命政府讨伐陈炯明的第一、二次东征。后任国民党陆军第10师56团团长,陆军第80师少将副师长、中将师长,陆军第二师中将参谋长,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国民党军政部中将处长,陆军预备师中将师长,陆军第71军中将副军长、军长,东北第五绥靖区中将司令、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华中“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与程潜率部在长沙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21兵团司令员,第55军军长,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代表及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5月21日逝世,享年71岁。 陈奇涵(1897-1981),号圣涯,江西省兴国县人。1919年入韶关滇军讲武堂分校学习。曾任赣军排长、连长、代营长。1925年入黄埔军校,任队长、连长、政治大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派往江西从事兵运工作。1927年任南昌军官教育团参谋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赣南特委军事部部长兼省军事部办事处主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教导团团长,红三军、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参谋长,教导师参谋长,军委随营学校校长,红15军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教育局局长,绥德警备司令,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司令,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军委情报部第三室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地区、东满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分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6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陈锡联(1915-199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区陡山彭家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4第10师30团团部政治指导员,红30军第88师263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红四军第11师副师长、师政治委员,第10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太行纵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三兵团司令员兼重庆市市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院院长,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6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陈康中将
陈仁麒中将
陈正湘中将
陈庆先中将
陈先瑞中将
陈力少将
陈沂少将
陈宏少将
陈奇少将
陈波少将
陈挺少将
陈钦少将
陈浩少将
陈祥少将
陈彬少将
陈熙少将
陈德少将
陈士法少将
陈云中少将
陈云开少将
陈中民少将
陈仁洪少将
陈文彪少将
陈外欧少将
陈发洪少将
陈亚夫少将
陈坊仁少将
陈华堂少将
陈兴畴少将
陈远波少将
陈克功少将
陈志彬少将
陈伯禄少将
陈青山少将
陈茂辉少将
陈其通少将
陈明义少将
陈忠梅少将
陈金钰少将
陈炎清少将
陈宗坤少将
陈宜贵少将
陈绍昆少将
陈信忠少将
陈美福少将
陈美藻少将
陈挽澜少将
陈铁君少将
陈海涵少将
陈锐霆少将
陈福初少将
陈福章少将
陈德先少将
陈鹤桥少将 陈炳德(1941.7-——),江苏省南通市人。1958年9月参加工作。196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文化。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副班长、班长。1964年8月任排长,后任某军司令部作训处参谋。1971年2月任师司令部作训科副科长,后任科长。1974年2月起任团参谋长、师副参谋长、团长等职务,1979年任师参谋长。1979年9月在军事学院学习。1982年6月任师长。1983年后任副军长。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班学习。1985年毕业后任集团军副军长兼参谋长。1990年6月任南昌陆军学院院长。1992年8月任陆军指挥学院院长。1993年2月任集团军军长,同年12月任南京军区参谋长。1996年1月起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2000年1月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2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陈煐中将
陈先锋中将
陈传阔中将
陈明山中将
陈培民中将
陈廷侠少将
陈旭榜少将
陈学春少将
陈泽亮少将
陈树清少将
陈德明少将 陈光(1907-1954),原名陈世椿,湖南省宜章县栗源乡复源村人。1926年任乡农民协会委员、赤卫队长。1927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初携带大革命中藏的12条枪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先后任排长、连长、支队长、师参谋长等职。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反“围剿”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屡建功勋。1929年10月,在梅州市梅县区亲率一个营阻击国民党军4个团的轮番进攻,掩护红四军主力撤退。1930年2月在水南、值夏战役中,冒着生命危险,救护林彪。在频繁的战斗中负伤10余次,曾2次受到红四军军部的传令嘉奖。1931年11月在第一届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授予二级红星奖章。1933年任少共国际师师长、红二师师长。1934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长征途中,率红二师突破国民党封锁,掩护中央军委机关渡过湘江。12月30日率部神速抵乌江,首先突破乌江天险,又一次保证中央军委机关顺利过江。此后在智取遵义、攻占娄山关、佯攻贵阳、调出滇军、威逼昆明、攻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和腊子口等战斗中,一路披荆斩棘,抢关夺隘,卓建功勋。曾任红军第1军团代理军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343旅旅长,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9月25日,在平型关战役中率343旅685、686两个团担负主攻任务,一举歼灭日军板垣师第21旅团1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的重大胜利。11月4日指挥广阳伏击战,歼灭日军近千人。1938年3月任115师代师长。9月和罗荣桓一起指挥部队取得汾离公路战役三战三捷的胜利,同年底率部挺进山东。1939年3月3日与罗荣桓率部在樊坝消灭国民党军800余人。5月11日,115师被日军包围在肥城东南陆房一带,陈光依托周围山地,发挥部队山地作战的特点,白天坚守阵地,毙伤日军近千人,晚上组织突围,冲出包围圈。接着与罗荣桓一道指挥梁山战斗,歼日军一个大队300余人,俘虏13名官兵,缴获野炮2门,击毙日军长田敏江少佐。此役被八路军总部称为“歼灭战的典范”。为此,日军专门撰写《陈光部作战研究》的小册子发至各部队,供作战参考。1945年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是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成员。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满军区、辽吉军区副司令员和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司令员、松江军区兼哈尔滨卫戍区司令员。1946年4月,苏联红军撤离长春,他率辽吉军区部队迅速跟进,经3天激战,全歼伪满精锐的“铁石部队”2万余人,解放长春,取得四平会战中的一个重大胜利。1949年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随军南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因犯有某些错误。1951年受开除党籍、撤销一切职务的处分。
1933年8月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二等红星奖章。1954年6月在武汉逝世,终年47岁。1988年4月,中共中央批准撤销对其原定的“反党”的结论,恢复了陈光的名誉和党籍。 陈昌浩(1906-1967),湖北省汉阳县永安堡戴家庄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11月回国后,并转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4月被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共青团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同年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政治委员,11月任第四方面军政治委员。曾与徐向前组织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等战役。
1932年10月,参与指挥方面军主力由鄂豫皖苏区向西转移。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第四方面军(兼西北军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与创建川陕苏区,同徐向前等指挥反“三路围”、反“六路围攻”。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5年5月参加长征。第一方面军与第四方面军会师后,兼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
1936年11月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同年12月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转赴延安。
抗日战争战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1939年8月去苏联。1952年回国后,任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副局长等职。
1935年7月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等红星奖章。1967年7月3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1岁。 陈然(1923.12.18-1949.10.28),原籍(父母都是)江西省人,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1939年3月在湖北省宜昌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随家人流亡到湖北省宜昌等了。1938年夏,在鄂西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剧团”。1940年初,随父亲工作调动到重庆,在中共南方局文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参与筹办《彷徨》杂志,引导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7月起参加重庆市委领导的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编辑、印刷和发行工作,先任《挺进报》特支组织委员,后任特支书记。1948年4月22日,因被叛徒的出卖,在工作间被捕,先后关押于歌乐山重庆军统集中营渣滓洞、白公馆看守所,在狱中受尽老虎凳等种种酷刑,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两腿重伤几废,但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在狱中,把从国民党高级将领黄显声那里得到的消息写在纸上,秘密传递给难友,被称为“狱中《挺进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监狱时,和难友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新手疑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28日,在重庆渣滓洞附近的大坪刑场被国民党特务开枪杀害,牺牲时年仅26岁。以自己的生命履行了对党的庄严誓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革命斗争到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