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昀师徒是如何保钓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4

在竺可桢的教育生涯中,他培育了一批在地理学和气象学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才子,如张其昀和沙学浚,然而在1949年之后,他们分别去了台湾。[1]


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组建了“联合探勘亚洲近海矿物资源合作委员会”。经过长期的研究,该委员会在1968年公布报告,指出琉球群岛、台湾至日本本土间的大陆礁层边缘地带,以及黄海和渤海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发现令日本震惊,日本立即采取行动欲将钓鱼岛据为己有。这一举动引起了中国有识之士的警觉。


1969年11月11日,竺可桢致函周恩来总理,表示尽管当前专注于大陆石油开发,但不能忽视长远利益,他建议中国应发布声明,明确钓鱼岛地区油田开采权属于中国,以备将来作为外交抗议的依据。[2]


1970年9月,日本发表了关于“尖阁列岛主权及大陆礁层资源开发主权”的主张,妄图宣称钓鱼岛海域为其所有。[3]


1972年,历史学家杨仲揆的著作《中国·琉球·钓鱼台》出版,张其昀为其作序时引用了一个历史典故。1928年,日本在济南惨案中挑衅,政治家币原喜重郎在大阪演讲时强调经济合作而非领土扩张。然而,日本少壮派军人不顾反对,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其昀借此历史事件,警示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钓鱼岛的窃占,如同“日本吞下炸弹”,将对日本人民再次造成伤害。[4]


尽管张其昀选择了与竺可桢不同的政治道路,但他们都一致通过著书立说,捍卫国家领土。在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197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明确标注钓鱼岛海域属于中国,台湾出版的地图也确认钓鱼岛归属台湾省宜兰县。这些行动对确认钓鱼台列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产生了深远影响。[5]


扩展资料

张其昀(1900年9月29日—1985年8月26日),中国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字晓峰,浙江宁波鄞县人。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史地系主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等。创办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学术院。著有《本国地理》、《政治地理学》、《中华五千年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