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挺进大别山有多苦?陈毅元帅:中野实在是拖苦了、拖瘦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千里挺进大别山有多苦?陈毅元帅:中野实在是拖苦了、拖瘦了

人们耳熟能详的四大野战军中,历经三年解放战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只有二野(中原野战军)无论是兵力还是火力,都没有明显变化。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兵力36.9万人,中原野战军14万余人。而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全面内战爆发前,刘邓所领导的晋冀鲁豫军区下辖太岳、太行、晋南、晋鲁豫四个二级军区27万部队,同时组建25个团级架构准备支援东北。当时的晋冀鲁豫是我党控制面积最大、兵力最多的区域。

三年解放战争后,别说壮的厉害的100万东野,就是穷的厉害的西北野战军数量上也比中原野战军多,难怪淮海战役中陈毅元帅感叹: 大别山一趟,中野实在拖苦,拖瘦了。

国明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后,各野战军均响应“打到外线去”的号召,那么为何二野会格外苦呢?

西北野战军背靠延安,八年抗战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的;华东野战军依托山东,罗荣桓元帅经略山东数年,群众工作扎实,淮海战役,数百万民众发动组织,可见山东解放区群众基础的扎实;东北虽然没有现成的根据地,但国共双方都从零开始做群众工作,结果可想而知。

二野挺进的大别山区域,从 历史 来看,是鄂豫皖苏区的核心区域,但自红四方面军反围剿失利后,四进四出大别山,老百姓也不知道这次能不能站住脚,为了保命,他们两不相帮。

大别山区域就成为桂系的地盘,桂系在此区域经营近20年,借助抗日的契机,建立了周密完善的保甲联防制度,并培植起大量的地主民团武装。同时,国共双方数十万大军在大别山区域周旋,当地老百姓无法供给如此庞大的军队,为求生存自保,他们只能坚壁清野。

西北野战军对阵胡宗南和马家军,双方都想当西北王面和心不和,胡宗南坐拥数十万精锐,个人志大才疏,马家军作风顽固,但兵力和火力有限,作风恶劣,依靠宗教维系。

华东野战军对战中央军嫡系,但国民党内部即使是黄埔系,也是派系林立,孟良崮张灵甫无人救援就是很好的例子,粟裕正是擅长这种精准的手术刀切割。

东北野战军对阵美系王牌,前期挨打很痛苦,但当美国断绝,美系军队就成了没有牙齿的老虎。

大别山由于处于国民政府行政中心腹地,蒋介石集合了九十多个旅进行围追堵截,桂系虽然与蒋不和,但对于进入其势力范围的我军也拿出了十二分力气,而大别山区域的总指挥就是号称近代三个半军事家中的半个——小诸葛:白崇禧。

一九四七年八月,刘邓大军完成任务,跳出了大别山,进入大别山的十二万四千余人,仅剩五万八千多人。 千里挺进大别山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第2个回答  2024-04-25
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征途,对于身经百战、铁骨铮铮的中原野战军来说,也是一场从未经历过的严峻考验。正如陈毅元帅沉痛而骄傲地回忆道:“中野实在是拖苦了、拖瘦了。”
恶劣的环境:饥寒交迫
挺进大别山,正值隆冬时节。大别山区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寒风凛冽。中原野战军将士们衣着单薄,食物奇缺。饥饿和严寒无情地折磨着他们。
“肚子咕咕叫,饿得头晕眼花。”这是当时战士们的真实写照。为了充饥,他们掘野菜、挖树根,甚至喝马尿解渴。在寒风刺骨的夜晚,他们只能蜷缩在山洞或破庙里,互相依偎取暖。
艰苦的行军:跋山涉水
大别山区地势险要,山路狭窄崎岖。中原野战军将士们负重数十公斤,翻山越岭,行进极为艰难。他们有的脚上磨出了血泡,有的累得跌倒在地。
“行军是场持久战,步步是磨难。”即使是意志坚强的战士,也被这漫长的跋涉消耗殆尽。他们咬紧牙关,相互鼓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残酷的战斗:浴血奋战
挺进大别山后,中原野战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国民党军队占据有利地形,兵力也远胜于他们。战况惨烈异常,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枪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山野。”中原野战军将士们视死如归,英勇奋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革命事业,也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夺取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精神的考验:信念支撑
千里挺进大别山,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心灵的洗礼。面对饥饿、严寒、伤痛和死亡的威胁,中原野战军将士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首诗句,正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他们相信革命的正义性,相信党和人民的支持,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人间奇迹。
千里挺进大别山,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伟大的战略行动,也是中原野战军一段光荣而悲壮的历史。陈毅元帅的“拖苦了、拖瘦了”六个字,道尽了这一段征途的艰辛和不易。正如他所说:“我们的军队是苦出身,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正是这种精神,让中原野战军在逆境中成长,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革命力量。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