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原文_翻译及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3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元代·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缕频宽三寸。 闺怨 , 写景 , 女子思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濛,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
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匆匆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伤心?旧的泪痕还未干透,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鉴赏

全篇按写法可划为两层。前六句为前一层,写了女主人公面对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绪。句法对仗工整,每句后两字叠用、以衬托情思之缠绵。远山近水,杨柳桃花,香风暮雨无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转移,实质上是对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第二层直接描摹女子的相思情态。前四句在写法上是每句重复两三字,有一唱三叹之妙,说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而这种日复一日折磨的结果就是玉肌消减、衣带渐宽。末尾摹拟一个局外人的口吻询问,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纯情坚贞。

在小令《十二月》中,起句中的“自别后”可以说是点明了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接著作者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凄清零落的景色。山是遥山,水是远水,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其对仗句中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棉、醉脸、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二是加强了寥廊冷落的感觉,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可谓情景交融。

而在《尧民歌》中,作者便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连环与夸张的手法写 *** 相思之苦。其中的语言虽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如“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表达的是 *** 的闺怨情绪,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又不可能不忧伤。诗人用散文句法,使得意思显豁,明白如话,再加上“忽地”,“怎地”等口语的运用,读起来使人感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 *** 等待归人,每天以泪洗脸,“新啼痕压旧啼痕”,实在悲苦。日子就在相思中过去了,瞧, *** 身体又瘦损了,连腰带都宽了三寸。

创作背景

此诗描写女主人思念夫君时的心绪,具体作年不详。王实甫,字德信,元朝杂剧作家,定兴(今定兴县)人。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王实甫

话别情多声欲战,玉著痕留红粉面。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匆忙分离去。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