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公开课教案设计模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课题2 元素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元素的概念初步形成、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元素的概念初步形成、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从微观上说有些由分子直接构成,有些由原子直接构成,物质从宏观上说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在古代众说纷坛,直到人们认识了原子和原子内部结构之后,才对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理解。为了研究这个个问题,我们不防先从微观入手。物质名称原子种类 其中氧原子的质子数 氧气 氧原子 8 二氧化碳碳原子 氧原子 8 氯酸钾 钾原子 氯原子 氧原子 8

  【引导探究】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在上述物质中,原子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物质名称原子种类 其中铁原子的质子数铁 铁原子 26

  氯化铁铁原子 氧原子 26

  四氧化铁 铁原子氧原子 26

  【引导探究】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在上述物质中,原子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小结】由氧原子的荷电荷数为8;铁原子的荷电荷数为26,说明其它原子也是如此,指导学生抽象出同一类原子的本质特点是什么?为了描述在不同物质里的同一类原子,科学家提出了“元素”这个概念。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的有关知识。

  【问题激疑】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引导阅读】教材P71第三段并认识图4-4。

  【归纳小结】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计,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

  二、元素符号

  【引导阅读】教材P73,学生交流并总结:

  【讲解】教师在学生汇报交流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有关的知识点。

  1.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2.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H、Fe、Cu、Mg、Cl、等

  3.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作业】作业:预习第二课时元素周期表简介

  校本培训公开课教案

  初三化学

  授课人:蔡本能

   篇二:九年级化学公开课教案

  XX校九年级化学公开课教案

  班级:九( )班时间:2011年12月 日 课题:6.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案教师:号号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能说出实验装置的一起名称及操作要点;初步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

  (2)、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

  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

  从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仪器药品 仪器:注射器、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双孔(单孔)带直导管(弯导管)的导管、水槽、酒精灯、铁架台。

  药品:大理石、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木炭、碱式碳酸铜、氧化铜。

  【新课导入】设计了图声并茂的“地球与空气的对话”。适时发问:你们知道“温室效应”是由什么气体过多引起的? 哪些因素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呢?这节课就来探究一下。从而引出课题。

  【问题讨论】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我们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究一下二氧化碳的制取。

  二氧化碳过多引起温室效应。

  回忆、思考。

  引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引起学生的期待和注意。

  复习旧知识。

  指导分析方法。

  为新课作铺垫。

  引入新课。

  确定探究的课题。

  【知识再现】请大家思考,我们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并写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要求:学生自主、自由地到前面书写化学方程式。

  【提供材料】化学家发现常温下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相应的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动画讲述以上事实),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钙。

  【问题】你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么?

  【提供材料】指导学生看选择化学反应原理的依据、反应物易找且价廉、反应条件易控制、有利于环保。

  【各抒己见】其中哪一个化学反应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请大家先提出假设,再实验验证,最后小结结论。

  指导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小结

  为了便于控制、易于收集。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问题讨论】通过学习氧气实验室制取的实验装置,请大家思考实验时选择实验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回忆、思考。

  归纳后汇报。

  倾听。

  学生主动展示、到黑板上板演化学方程式。

  看材料、思考。

  分析、思考。

  书写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识记、获得解决问题的新的信息。

  讨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动手实验探究。

  归纳、小结结论。

  思考、讨论、回答。

  1、 反应物的状态。

  2、 反应条件。

  3、 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

   篇三:九年级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第三课时) 教学教案

  沙田中学:叶卫华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初步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

  3、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认识、理解化学反应的同时,体会物质变化的规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化学变化知识可以帮助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2、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重点: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

  重点: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

  难点: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

  教学过程:

  复习:下列各种物质间哪些能发生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1) Fe2O3HClCaCO3

  (2) CO2 NaOH CuSO4

  学生:1、 学生书写复习中的化学方程式。

  2、提出问题:根据上述反应复分解反应?归纳出复分解反应有哪些形式? 小结:复分解反应:A + B — C + D (成份交换,化合价不变)

  观察反思:上述物质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课题)

  分四个小组,分组各做一个实验,结束后每组派一名组长汇报实验结果。 提问:怎样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交流、讨论

  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水生成。

  演示实验:往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HCl溶液,观察现象。 在有些反应中虽然没有现象,但不定就没有发生反应,有些反应可以借助指示剂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课堂练习:下列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若不能,说明理由;若能,写出它们的化学方程式:

  (1)H2SO4+ BaCl2

  (2)BaCO3+ Na2SO4

  (3)Mg(OH)2+HNO3

  (4)ZnO+H2SO4

  (5)Cu(OH)2+MgCl2

  (6)CuSO4+Ba(NO3)2课后练习:

  1、作业:P75 3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初中化学到了第十一单元已接近尾声,教材在编排上没有按知识体系进行,所以显得比较散,但通过重新组织教学素材,使学生学起来更系统、更流畅。

  这节课对比以往的教学,最在的不同可能就是中心非常突出,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学生能够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去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