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没有缺点只有特点:不做最好,但要做最特别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5

孩子有“与众不同”的特性?恭喜您他是最好的

孩子的世界丰富多彩,很多时候他们的行为举止不受周围环境影响,不受世俗常规约束,内心纯净的孩子想要表达什么都会毫无顾忌地展现出来。

很多家长为孩子一些不顾场合的行为而头疼,希望他们能像别人一样表现得“正常一些”,但如果没有影响到其他人的话,其实让孩子尽情展现也没有什么关系。

要让孩子知道:虽然你和别人不一样,但你却是最特别的。很多时候孩子的特长和优势就隐藏在“与众不同”之中。

等到步入 社会 之后才会明白,能够明确表达自我主张是成年人世界中多么可贵的一项品质,其实这一切早在儿童时期早就已经具备。

只不过被越来越多需要遵守的世俗成规所磨灭掉了。很多时候大人们所认为的外向,善于交际,情商高能受到欢迎的概念,会将内向,敏感,不擅长交际的孩子推入更加窘迫的境地。

如果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性格有这样的“缺陷”而让他们努力去做他们与性格背道相驰的人,除了加重孩子的痛苦和压力之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如果发现孩子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他们需要的不是纠正,而是来自于父母对于他们特性价值的认可。如果家长能够对孩子始终抱有信心,就能鼓励他们发现自己性格中特质的闪光点,从而将其优势发挥到最大。

每种性格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内向的人心思细腻,不擅长说话交际的人可能更擅长用音乐,写作或者绘画表达自己。不擅长数学的孩子在阅读或者写作上可能更加有自信等等。

能力不足到天才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关键看的是家长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态度。如果孩子不喜欢遵守规则,其实也有可能说明他们喜欢突破常规,这样的孩子如果没有做损害集体利益的事情,家长就可以鼓励他们多跳出传统思维框架进行思考,将来说不定能成为一个天才的小小发明家,因为他们的点子与其他人是如此的不同。

不过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在学校中对于规章制度还是要有基本的遵守意识,不能别人都在上课,自己却非要出去玩,这是不行的。

可以在能够自由展现自己想法的时候充分发挥“突破”的优势,比如在做手工的时候,可以多发挥自己的创意,将头脑中想象的用手工作品呈现出来。又或者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突破常规,想出与众不同的解决办法等等。



只要让孩子确信,自己虽然和大家不一样,但自己是最特别的,甚至可以在发挥特别之处,成为战胜别人平庸的优点。在不妨碍别人的前提下,家长要采用自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让他们学会灵活应对周围的看法和意见,将特别转为优势。

在孩子的成长中“不正常”有可能是“特别有创造力”的同义词。孩子对于生活永远是充满热情且活力无限的,很多时候是家长的墨守成规在不断地打击他们的自信心,逐渐变成一个遇到问题只会按照标准答案解决的平庸的人。

如果家长能够对孩子抱有更多的信任和认为他们能做得更好的信念,孩子可能就能收获更多的自信和力量,努力展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因为害怕被别人嘲笑或者因为自己的格格不入而自卑。

父母信任,爱和信念的力量,能让孩子的特别之处闪闪发光,最好的标准永远都不是唯一的,家长不必总是为了孩子不符合正常标准而纠结甚至愤怒。



这些忧虑都是因为未来难以预测和充满了不确定性造成的,但谁又能知道今天的符合规则是否就能适应明天的未知呢?

十年前可能考公务员才是我们认为的铁饭碗,没有想到短短几年,有创意的网络新兴职业便成为了最抢手的赚钱方式。

试着接受孩子的原貌,不做过度期待,尊重孩子的性格,让他们能够尽情发挥自己身上的独特之处,支持他们发挥特长。

爱因斯坦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在小时候曾经被认为是智力低下,可爱因斯坦的母亲相信并且用持续的耐心去等待他发光,伟人的父母通常都是教育的典范,他们通常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并且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成长。



不要怕孩子与众不同,其实在 情感 上每一位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当现实的规则与孩子的表现有冲突的时候,为了维护家长的尊严或者害怕受到别人的非议,家长总是会用比较强硬的手段让孩子做出妥协和改变。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逐渐懂得了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为了配合别人,得到父母的夸奖而去做本来不擅长或者不想做的事情。

但教育是要有弹性的,他们需要遵守制度,可同样也要被尊重与众不同之处,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的平衡,调节两者之间的比重,让孩子在遵守世俗常规的范围内,尽可能大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

不一样不应该是问题,与众不同也不应该让孩子感到丢脸,这并不是缺点,而是特点,不要让父母的行为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千人一面虽然不会出错,但与众不同才能脱颖而出,孩子可以平庸但那要是他们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被现实强迫最终的样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