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雕塑惹争议,以前的二十四孝都是讲什么的?如今能适用吗?

如题所述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子的书,有图。孝是儒家伦理的核心,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郭收集了元代24个古代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印本附有图片,称为《二十四孝图》,成为普及的宣扬孝道的书籍。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须用唯物史观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有值得继承和推广的内容,也有糟粕。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是——关爱父母、发自内心为父母服务的精神。《二十四孝故事》中,几乎都有这种精神,这种精神有其永恒的价值,这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和精髓。当我们读《二十四孝故事》的时候,要以慈悲去理解古人。也许他们不看重形式,让后人一个个去做,但是他们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世界有一句孝道!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孝”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在封建社会得到发展和壮大,所以必然有其历史局限性。特别是成为“以孝治天下”的官方学说后,逆来顺受、孝顺父母、迷信因果报应等观念出现,甚至出现了一些背离人性的地方,如“卧冰求鲤”、“吃蚊子补血”、“埋孩子侍奉母亲”、“闻雷哭坟”,这些都是不能吸收和提倡的。即使是“木雕亲戚”也显示了丁岚真诚的心,但今天看来,他们有些可笑,应该放弃。我们今天提倡的孝道,应该是文明理性的。所以《二十四孝》里的东西,不能不分析就全吸收。

  总之,在当今法治文明社会,父母与子女在人格和法律上是平等的,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养育子女,子女有责任和义务孝敬父母。现在有不孝顺父母的孩子,也有抛弃、出卖甚至掐死、溺死或杀害自己孩子的父母。这些都是不人道的违法行为,是社会和人类良知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我们应该倡导“父道孝”,继承和发扬孝文化的精髓。

       当然《二十四孝图》中也有值得效仿的例子,比如兄弟争孝。清代,长江口外崇明岛上有吴的四兄弟。他们年轻的时候,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把他们卖给富裕的家庭当童工。长大后都勤俭持家,兑现诺言,回到家乡,携手建房结婚成家。这时,他们已经明白了父母那天的痛苦,于是争相支持父母,以示养育之恩。开始决定每个家庭都要养一个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弟媳觉得三个月一次的互相扶持时间太长,就改成一家一天。后来从大哥开始改为一人一餐,依次安排。每隔五天,全家老幼四个房间,做饭好吃,赡养父母。餐桌上的儿女媳妇们争相上菜敬酒,百般孝顺。这真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两位老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将近100岁的时候无疾而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21
以前的二十四孝,其实讲的就是如何去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如何去尊重自己身边的朋友,亲戚,非常的讲究这种道德性,对于现在来说其实一点都不适用,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也根本做不到。
第2个回答  2021-04-21
尝粪忧心、恣蚊饱血、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二十四孝中的故事,有很多反人性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理念格格不入,鲁迅也曾批评这是封建礼教举着孝道招牌,做着摧残人性、泯灭人伦的勾当。
第3个回答  2021-04-21
以前的二十四孝都是讲以长辈为主长辈,大雨天如今还是能适用的,但是需要注重方式方法。
第4个回答  2021-04-21
讲的都是怎么孝顺父母,怎么听父母的话,怎么做一个孝子,不过放到现在好像不能够适用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