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不专注,提醒了还会犯,通常是寻求过度关注,家长要注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一个朋友,在上个月初的时候,被孩子的班主任老师请到学校去了,而且是“邀请”夫妻俩一起。

这个朋友的儿子现在上二年级,被语数英三科老师集体控诉:孩子的专注力特别差,爱玩,上课时总是能找到一些奇怪的东西在玩,经常打扰同学,对于班级的一些活动却总是不参与的态度。老师发现已久,并且也想过很多办法跟孩子沟通,希望能改善,但是效果不明显。所以只有请家长了。

这个朋友,几个月前刚生了二胎,是个女孩。

我猜测是因为家里添了新成员,妹妹的出生,导致大家对于老大的关注不够,孩子的归属感、价值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孩子在寻求家人的过度关注。

朋友否认,她觉得大家并没有刻意的忽视大宝,只是二宝实在太小,有时候确实会多花一些时间去照顾她。

在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一书中,有一个表格,叫错误目的表,如果孩子的行为在家长或老师的提醒下暂停片刻,但很快又回到老样子,或者换成另一种打扰人的行为,那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过度关注,他潜意识的想操纵别人为自己奔忙或得到特殊的服务,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是:只有得到特别关注或特别服务,我才有归属感。只有让你们为我团团转的时候,我才是最重要的。

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我们一定要了解到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这样才能找到孩子犯错的真正原因。

很显然,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但是孩子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观念。当我们问孩子为什么要那样做时,他们会说不知道,或者给出一些其他的借口。

每个人都想得到关注,这并没有错。但孩子想要的是过度的关注,他希望所有人围着他团团转,却是在用一种令人烦恼的方式来寻求归属感。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为什么识别出孩子的错误目的很重要呢?因为只有了解了孩子的错误目的,才能帮助我们采取最有效的行动,帮孩子达到他们的真正目的: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当确定了孩子的行为是寻求过度关注后,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行动,鼓励孩子。比如学校老师,可以给孩子分派一项他积极关注的任务,让他协助老师,当老师的小帮手;也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安慰,表达对孩子的信任,“我相信你可以处理好的。”

如果是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忙给二宝拿奶瓶,让孩子感受到价值;给孩子安排特别时光,定期陪伴孩子;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

朋友夫妻俩从学校回到家后,深刻的反思了大家的所作所为,并且制定了计划,决定增加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当其中一个陪老大时,另一个去照顾老二,陪老大的就专心陪老大,消除任何干扰和噪音,真正做到一对一的关注。当发现孩子有小小的进步时,也及时鼓励孩子。当孩子做完作业不忙的时候,也邀请孩子一起来照顾妹妹,给孩子的感受是:我对他人有帮助,我的付出意义,我被大家需要,被大家爱!

一段时间后,孩子的行为变好了,上课变专注了,也不会故意影响别人了。

昨天朋友告诉我说:我真的感受到了微妙的变化,我们和孩子又回到了很久以前的亲子状态,一切都没那么糟心了。老师也没有再请家长去学校谈话了。

今日话题: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你是怎么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