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在我,我令为之,谁敢不从?——《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之董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读了几遍《三国演义》中有关董卓的描写,发现作者罗贯中对这个人物的偏见很大,以致于写到的董卓我们只看到他人性恶的一面,甚至是把董卓不当人,塑造成一个禽兽。如第三回侍御史郑泰所说:“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其实我们参照《三国志》对董卓的描述,会发现他能一路升迁也是因为他还是有才能的。

第一回董卓出场就吃了黄巾军的败仗,险些被抓。幸亏刘关张三兄弟及时赶到,把他从危难之中救出来。书中没有描写三兄弟是如何冒险营救董卓的,只寥寥一句交代“三人救了董卓回寨。”而正常人被救的反应应该是对对方表示感激,但书上写董卓只两句话就勾勒出一个狂妄自大、倨傲无礼、盛气凌人的形象。“卓问三人现居何职,玄德曰,白身。卓甚轻之,不为礼。”对自己的救命恩人,瞧不起,不以礼相待,是人都难以接受。所以张飞的反应是正常的,他说“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若不杀之,难消我气。”确实作为读者我们都想要张飞一刀把董卓给宰了才痛快。但此时若真宰了董卓,历史或许要改写了。

接着第二回开头就介绍董卓身世,可也是寥寥两句话。“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官拜河东太守,自来骄傲。”介绍了董卓的字、籍贯、官职、性格。从董卓的字可以看出董卓在家中的排行老二,出生在边境小城临洮,担任的官职却不小,做到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出生在一个边地小城的董卓,靠着自己的努力做到了省长的位置,他当然有他可以骄傲的资本。那么董卓是怎么由一个普通百姓做到太守的呢?《三国演义》没有交代,《三国志》中写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於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董卓从小就好游侠,与少数民族豪侠交往,回到家乡种田之后,这些羌族的豪帅朋友还来看望他,家中没有好吃的,把耕牛杀了来招待朋友。可见董卓是个好爽、大方又讲义气的人,农耕时代,能把耕地的牛杀了来招待朋友,实属难得。豪侠们也很感激他,回去之后就送了上千头牛羊来给他。因为董卓能真诚地对待豪侠,豪侠给了他丰厚的回报,可见董卓在做人,与人交往方面还是很不错的。所以他的部下都愿意为他卖命。他死的时候,还有两位侍从要护住他的尸体,被杀。他手下的四位将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还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围攻京城。

《三国志》中还写了他是如何一步步升迁的。“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迁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徵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靠着自己能征善战,为国家边境的安宁做出的贡献,逐步得到升迁。可以说董卓在战争方面还是很有才能的,对部下也很大方,懂得如何笼络人心,让部下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打仗。“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得到的赏赐,自己一分不留全部赏赐给属下,属下怎能不对他忠心耿耿。“卓数讨羌、胡,前后百馀战。”可以说董卓也是个战功赫赫,对朝廷稳定边境环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的功臣。

《三国志》中还记载了朝廷对羌、胡的一次战争,“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卓伪欲捕鱼,堰其还道当所渡水为池,使水渟满数十里,默从堰下过其军而决堰。比羌、胡闻知追逐,水已深,不得渡。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徵为并州牧。”朝廷派了六路人马去,结果只有董卓一路人马全军而回,这也可以看出董卓作战还是很有智谋的。所以《三国演义》第三回介绍董卓,说董卓自来骄傲,也是有理由的,董卓靠着自己的武功,军事才能,善结交豪侠,优待部下等能力,由陇西临洮乡下的一个种田人,做到省长的高位,他当然有骄傲的资本。他瞧不起刘关张有些年纪的了,却还没有任何官职也正常。

董卓除了自身能力强,他还懂得官场规则,善于钻营,努力向上爬,为自己谋求官职。《三国演义》第三回写道:“却说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董卓,先为破黄巾无功,朝议将治其罪,因贿赂十常侍幸免;后又结托朝贵,遂任显官,统西州大军二十万,常有不臣之心”他能将自己罪人的身份转变成担任显官,还掌握了西凉的军政大权,成为独霸一方的大军阀。全靠他能积极主动面对自己的困境,知道如何使自己脱困升官,贿赂十常侍,结托朝廷权贵,官职那一套潜规则他能运用自如。

董卓最后能掌握朝政大权,还与他善于把握时机有很大的关系。当何进发密诏让他来京城除十常侍时,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虽然得到过十常侍的帮助,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带领大军出来奔赴京城。虽然在路上也遇到很多阻碍,但他还是驻扎在了京城不远处,静待皇宫变乱。当何进被十常侍所杀,袁绍、曹操又赶进皇宫杀了十常侍,董卓看准时机,趁乱接回了皇帝和陈留王。皇帝和陈留王被他控制,何进、何苗的部队又归他接管。董卓抓住机会,政治和军事实力迅速上升为朝廷最强的人。接着收买吕布,让吕布杀了执金吾丁原,又接管了守卫京城的精锐部队,他的军事实力空前强大了,可以说此时董卓已经成了实际上的皇帝。为了证明自己的威信,他干脆把他不喜欢的皇帝都废了。通过成功地废立皇帝,他证实了自己的权威,并且随便找了个理由把已经被废的皇帝和皇后,太后都毒死了。让那些不同意立新皇帝的人最后的幻想都破灭了。至此,董卓来到了自己的人生的巅峰,不是皇帝胜是皇帝。

那么董卓又是如何从人生的巅峰坠入地狱的呢?从上文对他成功的分析,我认为董卓的失败很大的原因是他自己的得意忘形,狂妄自大造成的。他由一个边地小城的种田的农民,逐步攀升到了国家的最高统治,可想而知,他的内心该会怎样的膨胀啊。此时的董卓,站在人生的、政治的、军事的巅峰,目空一切,为所欲为,恣意妄为。他说“顺我者生,逆我者死”,“天下事在我,我令为之。谁敢不从”此时的董卓何其威风,完全是一副霸主的心态。这也注定了他的跌落。

他目无王法,废皇帝,杀皇帝,纵容属下在洛阳城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第四回写道:“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兵士围之,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下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这完全是一派强盗的行径。可见董卓虽然已经身居相位,却并没有把自己当做国家重臣,要管理好国家,在思想格局上他永远还是他的小农思想、暴发户思想,强盗思想。

第八回写董卓在宴席之上杀投降的俘虏“适北地招安降卒数百人到。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正是由于他的残暴,让他成了如十常侍一般的众矢之的。他走上了十常侍的老路自己却不自知,他迁都长安,建造郿坞行宫,把美女、珍宝、家人都安置在郿坞。“筑郿坞,高与长安城埒,积谷为三十年储,郿去长安二百六十里。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他以为自己有了郿坞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无忧终老了。殊不知,他的滔天罪恶,天下谁人能容忍。先是伍孚刺杀他,后又是曹操行刺他,曹操行刺不成,逃回家乡,招兵买马,发檄文昭告天下英雄会盟,讨伐董卓,会盟解体,王允用貂蝉美人计离间吕布,激怒吕布让吕布亲手杀死了董卓。

可以说董卓之死是自取灭亡。说到底,董卓在本质上还是一介武夫,一个农民,他只有武夫、农民的眼界,在政治上不具备做皇帝的格局。所以最后才会被王允凭借一个小小的貂蝉就瓦解了他和吕布的父子关系,李肃可以轻易骗他说皇帝要禅位给他,催他快速赶回皇宫,尽管路上遇到种种不详的征兆,他也听信了李肃的编造的理由,最后赶到皇宫,自投罗网,被他认的干儿子亲手杀了。可见董卓在政治斗争中还很幼稚。

其实把董卓还原为人,他不仅有残酷、幼稚的一面,也有作为正常人的温情的一面,如他对待自己的母亲,对待下属蔡邕,对待爱妾貂蝉那也是百般宠爱。我想罗贯中一味强调董卓人性恶的一面,更主要是因为董卓只是算是一个失败的枭雄。一个失败的人,我们只能看到他无限放大的恶的一面。如果对董卓这样公认的恶人稍微表达一点同情,可能都成为众矢之的,就如《三国演义》中的蔡邕,对董卓之死流露出了一点伤心,结果就招来了杀身之祸。

董卓在东汉末年的崛起、称霸和灭亡,反应了东汉末年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削弱,皇权的名存实亡,加剧了东汉的解体,加速了三国鼎力时代的到来。

2019/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