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红楼:红楼梦【第一回】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齐帆齐微课】

坦白说,对于《红楼梦》一直是处于叶公好龙的状态,一次次拿起书本,却又一次次放下,那庞杂的人物关系实在是绕得我头晕。

今年年初,组织了红楼读书营,我兴冲冲地报了名,谁知,一个星期后,又遇上婆婆摔倒导致手受伤,一个人自驾两千多公里,回老家去照顾老人的日子,实在是分身乏术,导致总是跟不上课堂。

俗话说得好:“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不能共读,那就一个人慢慢地读,读完再写写读书笔记,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加深印象,另一方面,便于理顺人物关系,再者,有了简友们的监督,大概也可以化压力为动力罢。

废话少说,静下心来读书才是上上之策。

第一回,先介绍了甄士隐和贾雨村名字的由来, 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再用假语村言敷衍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故曰“贾雨村”。

接着交代了故事的起源,和未来的发展框架。从女娲补天,到一僧一道,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终得遇空空道人,从侧面引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纠葛。

顺便交代了写这本书的初心,不过是 实录其事 ,虽然失落无考,却可以适趣解闷:“ 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馀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 ?”

再看甄士隐与贾雨村的相遇,在姑苏,有城曰阊门, 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 ,呼作葫芦庙。

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即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女儿英莲,年方三岁。虽不甚富贵,倒也是人间值得。

夏日的一天,士隐在书房闲坐,不觉朦胧睡去,在梦里见到一僧一道,打听到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子,因 感念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便想着跟随他下凡造历幻缘,要 把一生的眼泪还他。

半梦半醒之间,甄士隐见到一块鲜明美玉,上面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

梦醒之后,士隐抱着爱女英莲出门玩耍,在街上真的偶遇了一僧一道,那僧人说英莲“有命无运累计爹娘”,甄士隐不予理睬,只当是僧人疯言疯语。

道人留下“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后远去,士隐觉得这二人有些来历,应该问清楚一点。正痴想着,忽见葫芦庙内有人走了出来,正是寄住在此的贾雨村。

贾雨村,湖州人,出生于没落的诗书仕官之家,想着在家乡没什么发展,于是,决定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暂住庙中,每日靠卖字作文为生。

古道热肠的甄士隐邀请贾雨村到书房小坐,刚聊了几句,就有家人来报,说严老爷前来拜访,甄士隐不得不起身去前厅招待严老爷。

雨村在书房看书解闷,忽然听到窗外女子咳嗽的声音,于是起身往窗外一看,看到一 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 的丫鬟正在那里掐花,丫鬟回头看了他两次,雨村便想当然地以为女子心中有意于他。

士隐中秋再邀雨村相聚,先是款斟慢饮,渐次谈至兴浓,飞觥限斝间,雨村借着酒意对月寓怀,士隐料想雨村必非久居人下者,于是鼓励他进京赶考。

贾雨村感叹 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能到 ,爱才惜才的士隐马上唤来小童, 速封50两白银,再加上两套冬衣 ,并为他选好四天后的黄道吉日,买舟西上。

殊料,第二天雨村便不辞而别了。终究是士隐将心向明月,雨村却明月照沟渠。

转眼又是元宵,命运却来了一个大转折。

士隐命家人霍启带着爱女英莲去看花灯,谁曾想,霍启一时大意竟然弄丢了英莲,因此不敢回来见主人,逃往他乡。士隐差人四处寻找,音信全无,生了一场大病,其妻也因思女成疾。

“屋漏偏逢连夜雨”,因葫芦庙中炸供导致起火,家在隔壁的甄士隐终是难逃一劫,房子烧成了一片瓦砾场。

士隐只得带着家人去田庄上安身,偏又遇官兵剿捕,只得将田庄变卖,携了妻子和两个丫鬟投奔岳父封肃。谁知那封肃 半哄半赚 ,只给了他些 薄田朽屋 ,又百般嫌弃,士隐本就 不惯生理稼穑等事 ,便渐渐地露出下世的光景来。

一天,落魄潦倒的甄士隐拄着拐杖来到街前散心,再次遇到了跛足道人,道人一首《好了歌》令其彻悟,士隐竟跟着出家去了。

再说那个抱负远大、却没什么人情味的贾雨村,倒是 乌纱猩袍 加身、辉煌腾达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2022年年度写作营第(122)篇 1683字,累计165259字。

齐帆齐商学院书评课第(2)篇1683字,累计2763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