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5

1. 表示“说”“告诉”“接受”“拒绝”的文言文是什么

说:曰、云、道

告诉:白、谓

接受:听、纳、从

拒绝:拒、杜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2. 表示“说”“告诉”“接受”“拒绝”的文言文是什么

说:曰、云、道 告诉:白、谓 接受:听、纳、从 拒绝:拒、杜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3. 列子拒粮的文言文

子列子穷(1),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2):“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3)。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4):“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5),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6),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7),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翻译:列子住在郑国的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上饭,面黄肌瘦的叫人觉得非常可怜。有人对郑国的相国子阳说:“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贤者,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生活却过得这么贫困,饭也吃不饱,你难道不喜欢贤士、不在乎名声吗?”

子阳听了,赶紧叫手下的官员去给列子送粮食。列子听说了官员的来意,执意不肯接受子阳的馈赠。

官员没有办法,只好走了。列子的老婆眼巴巴看见到手的粮食没有了,气得直埋怨列子,捶着胸脯说:“人家都说当贤人的老婆孩子,可以吃得饱、穿得暖,全都是胡说八道!你看看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人家相国大人看得起你,才给你送粮食,你摆什么谱啊?你摆谱不要紧,你也看看我们几天没吃一顿饱饭了啊!什么贤人,闲得喝风去吧!”

列子笑着对妻子说:“你以为这是好事吗?我看未必。相国不是因为知道我是贤人才给我送吃的,而是听了别人的话,才想到给我粮食吃。他今天能因为听了别人的话馈赠我们食物,明天就不会因为听了别人的话而找我们碴吗?这样的人,还是不要跟他打交道的好啊。”

不久,因为子阳的民怨太深,老百姓纷纷起来反对子阳,把子阳给杀死了。

4. 钱氏拒两浙时这篇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对吗?。

5. 文言文列子拒栗的翻译

【原文】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①:“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唐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②:“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令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③,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④,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注释】

①郑子阳——杨伯峻:“《吕览·观世篇》高注云:子阳,郑相也。一曰郑君。”

②望之——王重民:“‘之’字衍文。《汉书·汲黯传》:‘黯褊心不能无稍望。’师古曰:‘望,怨也。’其妻怨望,故拊心。《吕览·观世篇》、《新序·节士篇》并无‘之’字可证。《庄子·让王篇》有‘之’字肯,疑亦后人据《列子》误增也。”

③过——《集释》:“‘过’,各本作‘遇’。与《释文》本合,今从《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江适本,其义较长。”

④卒——终。

【译文】

列子穷困,容貌有饥饿之色。有人对郑国宰相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德学问的人,住在您的国家里而受到穷困,您难道不喜欢有道之士吗?”郑子阳立即命令官吏给列子送去粮食。列子出来接见使者,两次拜谢并拒绝接受,使者只好走了。列子进屋后,他的妻子拍着胸脯埋怨说:“我听说做有道德学问的人的妻子都能得到安佚快乐。现在我们挨饿,君王派人来给你送粮食,你却不接受,难道不是我们的命吗?”列子笑着对她说:“君王不是自己知道我的,而是根据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的;等到他要加罪于我时,又会根据别人的话去办,这就是我所以不接受的原因。”后来,百姓们果然作乱杀掉了子阳。

6. 文言文 晏子拒赐的翻译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有个天生失明的人,他不认识太阳,就去问那些有眼睛的人.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一样.」说著还毃毃铜盘而让那失明人听听声音.有一天,失明人听到了钟声,於是误以为那就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就像蜡烛一样.」说著还让他摸摸蜡烛而知道了形状.有一天,失明人揣摸到了龠管,於是误以为那就是太阳.太阳和钟,龠管,差得也有够远的了,而那失明人却不知道其间的差异,因为他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向人问问,听听罢了.

「道」比起太阳是更加难看得到啊,而一般人不了解它,实在和失明人不认识太阳没有什麽两样.即便是通达的人告诉了他,虽然譬喻巧妙,善於开导,也不见得比盘,烛的譬喻高明多少.从盘到钟,从烛到龠,一个比喻转著一个比喻,再加以察看看,那有什麽尽头呢 所以世上那些「道」的人,有人是就他所见到的而来说说,有人是根本没有体会而随意揣测,这些都是求道人的弊病啊!

这麽说来,「道」最后是无法求到的吗 苏子说:「道是自然得到,而不可以强求的.」什麽叫做自然得到呢 孙武说:「善於用兵的人是让敌人自然陷入罗网,而不落入敌人的圈套.」子夏说:「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他们的职场里来完成工作,君子则是通过学习来获得道.」不去强求而自然地到达,这就正是「致」/自然得到的道啊!

南方有许多潜水夫,每天都和水生活在一块.七岁就能涉水,十岁就能浮水,十五岁就能潜水了.那潜水夫难道是随便就会的吗 这一定是他们掌握了水的「道」啊!每天和水生活在一起,那麽十五岁就掌握了水的「道」.相反地,有从小就不知水性的人,即使到了壮年的时候,看到船都还是会害怕的.所以北方的勇士去问南方的潜水夫,想学学怎麽潜水的方法;当他照潜水夫的话而到河中去试试,没有一个不溺水的.所以凡是想不学却坚持要求道,都像是北方勇士在学潜水一样.

从前国家以诗赋音律来录取士人,所以士人所学杂多却不立志求道;现在国家用经义来录取士人,士人只知求道,却不专心向学.渤海吴彦律先生是位有志於向学的人,他才正要到礼部去参加考试,所以我就写了〈日喻〉这篇文章来劝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