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对刘邦究竟为何即便是死了也不变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7

一个人在世最应该有的就是知恩图报的心。而韩信对于刘邦就是这样的情感,他空有一腔热血,一身的抱负,但始终没人能够赏识他,直到遇到了刘邦。

韩信是一位极能人的贤士,当初他遭受了胯下之辱,但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抱负,而是继续寻求一个更够赏识自己的人。

同时他并不是一个对权利很向往的人,他只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平台去施展自己才华。所以即使后来刘邦夺取了皇权,而他的手上拥有着政权,他也从不想利用自己手上的权利去夺取皇权。直至被刘邦处死他也没有一丝的埋怨和叛变。

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刘邦就是那个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人,因为有了刘邦的支持,所以他才得以在乱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毕生才华。而这对于韩信而言已经足够了。

韩信的为人,他的品性值得我们去学习,他是一个把知恩图报看的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人。

第2个回答  2018-01-03

楚汉相争的时候呢,可以说两边是势均力敌,而有一个人可以直接关系到两边的胜败,这个人就是韩信。

那么,为什么韩信对于刘邦可以说是忠心耿耿呢?首先因为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可以说基本上韩信在楚国那里也是混不下去的,而到了汉军这里,尽管是夏侯婴和萧何引荐的,但是毕竟是刘邦力排众议启用的韩信,让韩信当大将军,所以呢,刘邦对于韩信有知遇之恩,所以,韩信会对刘邦忠心耿耿,就是为了报答这份恩情。

然后呢,就是因为韩信这个人的野心是比较小的,可以说他基本上不想自己称孤道寡,而他的野心也就是当当齐王楚王而已,可以说他的野心就是位极人臣,而不是自己当君王,所以,他不希望背叛刘邦。

第三就是因为韩信这个人呢,政治头脑比较的简单,而他自己呢也认为自己只要是别对不起刘邦,刘邦一定也会善待自己的,所以,本着这个思想,韩信就继续给刘邦卖命了。

第3个回答  2018-01-09

说韩信一直忠心于刘邦,其实是不确的。

在刘邦和项羽胶着之时,韩信的谋士蒯通就一次又一次劝说韩信自立,韩信最初是拒绝的,被劝的次数多了,心思也就变了,开始安抚起蒯通来,说自己会考虑的,之后,韩信果然慎重地考虑了自立,考虑来考虑去,还是很犹豫,于心不忍,放弃了。

这是韩信第一次想到谋反。

在刘邦、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人把项羽逼死在垓下之后,各王侯尊刘邦为皇帝,韩信由齐王被改封为楚王。韩信刚到楚国没多久,就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使陈平计,假装到韩信的楚国旅游,见见各诸侯王,韩信又些害怕,害怕刘邦抓他,韩信的手下就劝韩信造反,韩信本来打算听从了,但想一想,又觉得自己没有罪,没必要反。

这是韩信第二次想到谋反。

韩信被刘邦擒住了,非常不平,说这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自己功劳太大,理应被烹。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我韩信无罪,我韩信唯一的罪过就是功劳太大,可这怨得了我韩信吗?我韩信本事太大了,我自己也是没有办法啊。刘邦有些不耐烦,说,并非我刘邦要对你韩信搞政治迫害,而是有人告发你造反。

韩信这次被擒,由王变侯,心下甚是不平。不平到什么程度呢?

有一次,韩信实在闲得无聊,就到樊哙家去串门,樊哙见到韩信,二话不说,当即跪下,咚咚咚地磕头,嘴里呼唤着大王,自称臣,樊哙跟韩信说,没想到大王您还会来臣樊哙家串门啊!

要知道,当时的韩信是侯,樊哙也是侯,在朝堂上,平级,而且,韩信是从王位掉到侯位的,前途暗淡,而樊哙是刘邦的连桥,只要还有仗打,就有继续升迁的希望,前途光明。所以,可以说,樊哙给了韩信极高的利于。

可谁能想到,韩信从樊哙家出来,竟然埋汰樊哙,说,「生乃与哙等为伍!」可见韩信的心中有多不平。也正是这些不平,激发了韩信做出了谋反的实际行动。

那一年,陈豨被刘邦派到巨鹿去,陈豨临行前,找韩信道别,韩信拉着陈豨的手,给陈豨出主意,鼓动陈豨造反,并且向陈豨承诺,一旦陈豨造反,他韩信将为内应。

这是韩信第三次想到造反。

几年后,陈豨果然造反了。韩信派人给陈豨送信,跟陈豨说,他韩信已在京城这边准备好,只等陈豨的捷报,就可以把太后和太子擒住。

这是韩信第四次想到造反,而且付出了实际行动。

可惜,韩信这边刚准备好,自己就被吕后和萧何给擒住了。韩信被擒后,还说自己后悔没有早听蒯通的话呢。你能说韩信一直忠心么?

所以,我们根本就不能说韩信对刘邦一直是忠心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