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虎门镇风俗的调查报告》怎样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2-03
风俗习惯

饮食
  为三餐制,正常生活是两硬一稀,硬为主食,稀为辅食。六十年代前,进食时间安排,城乡有别,太平地区每天上工前吃稀食粉粥什食,中午十一时左右,晚餐下午五时后吃饭。农村则吃早饭上午8时左右,中餐下午1时左右吃稀,晚饭安排在天黑前。随着集体生产安排,工作时间分两班制上、下午,农民的饭食时间安排方式与城镇同,农忙季节则在下午2时左右加吃一餐糖水稀食。
本镇城乡居民只好食糖,尤其是农村,每年4-10月是甜食季节,明清时代已经大兴种蔗榨糖。八十年代后产业结构向留工、农发展,劳动条件、工作环境改善,农村中大部分劳力洗脚上田转入室内工商作业,因日照流汗减少,耗糖量大大缩减。另方面,肉食、蛋类等营养物质增加。

服饰
  建国前群众穿着样式单调,女为大襟,在右锁喉骨下绕肋下开纫刀,纽扣为布质折叠制,衣袋在襟内,窄宽领企领。男性多为对襟,企领对胸,锁门,两边上下开明袋。男女裤载法基本相同,白裤头,大裤档、宽裤筒,穿上后左右两边折叠,套上布巾,或裤带,斯文女性或穿旗袍质地上乘,带有花式长衫形之大襟装,士绅或有地位首则穿长衫旗袍样式,但衣身宽,以白色为雅。有钱女性好戴头饰,插金附银,己婚女子梳髻为标志,男子戴毡帽俗称荷兰帽,老者持“文明棍”俗称拐杖,以示威严。
本镇以粤语系者居绝大部分,其中客家语系者,女人爱在面衫外衣上套上腰布,以银链作为腰带,精致者腰布饰以花边,竹帽周围用黑布作帽裙,招风掩目,称“凉帽”,足下系胶做鞋底,称“皮底”沙民(海边耕沙之农民)终年赤脚,衣裤多为纯黑褚色,布质硬,渗水率较低,此衣料多由植物染料(薯良)染成,耐咸水腐。
  群众穿着装饰随着植物染料进化而改变。建国后西式衣裤样式渐广,有反领“夏威夷”,企领反植“恤衫”。庄重者爱穿“中山装”,男女衣色有别,男性较单调,男性较单调,多为灰、白、黑、蓝,农村以黑、蓝两色,原因是不易污,女性除多色布外,花色竹纱为时兴。此从实行定量供应,人们选用衣料耐穿斜布为多,直到七十年代,衣色还单调、呆板。

居住
  本镇有句俗语“千金难买向南居”,条件许可,建房者皆选择背北向南。
  本镇村落以族姓集居为主(沙民除外),民居依山而建大致按地形,东北高,西南低为趋向,村面基本是偏南。封建社会,前属不能高于后屋,成为当地祖宗规制,壁墙不开窗,靠天井(庭院)采光。明清时建房,就地取材,用黄泥泮糖胶(红糖椿土有勒性、结实)夯墙,有钱人家在外墙嵌青砖,称“金包银”,建筑布局多为“三间两廊零一厢”,正常对庭院(天井),横港两头通直港,每井民宅占地约4丈╳5丈,合180平方米左右,以极木为橡桁盖瓦,金字顶高1.6丈1.8丈,清中叶后新建民宅多为青砖,上乘者为水磨砖,花岗岩或红粉石作基石,墙脚工艺精巧,祠堂、家厅规模大,镂刻山水,人物花卉、学生雀鸟,栩栩如生,以北栅、南栅、怀德、大家、白沙等村居多并宏伟。抗日战争前,保留较好。后经战火洗劫,或因年久失修。建国后,古老大屋改建。明清建筑原状少见。近三十年来,民居扩展,始由泥砖瓦现过渡红砖平房。近年新建或改建的款式多是2、3层的混凝土结构之楼房,喜开窗,八面来风。
  封建时代建房困难,常有几代同居不分居,民国居民风头自立,成家后则与你母、史弟分食。

起居用具
  建国前,起居用具多用木质,上乘者则是柚木,酸枝俗称“买木以杉木为普遍,每户家什不多,一般注重厅堂陈设,豪华者厅堂屏风镂花刻草,大床雕龙嵌凤,富者皿具为次器,一般家庭为陶皿,粗碗泥硒。建国后,化学、金属制品应用日广,由于上乘木材供应紧张、昂贵,民间家私多以松木、什木为主,日久变形。七十年代兴起厅堂陈设,一般仿沙发样式制木质靠椅好置厨柜、拉床、茶几,八十年代西式家私传入,兴折叠式铁木家具,近年家用电器大量投放市场,人民生活提高,厨具是套装不锈钢炉、盆、碟,坐落兴沙发、藤椅,订褥兴用弹簧海绵垫,并有人家装空调。

社交礼节
  封建时代的礼节分老幼尊卑,分上、下身份,分别设有叩、跪、躬、揖等礼仪。建国后,男妇平等,官民一致,不分尊卑上下,提倡礼貌待人,亲戚朋友,上下级般相见均以尊称招呼,握手问候。早上相见一般互道:“早晨“。到访则招呼喝茶、让座,因时招手“再见”或“坐呀”(方言)喜庆事通知对方赴宴,过去是口头传报,附以少许礼品,近年城乡人家则通用“请贴”。来到主家先用吉祥语祝贺。

红白习俗
  本镇群众以婚嫁、喜庆称红事,丧葬称白事,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礼貌习惯。

婚嫁
  封建社会,男婚女嫁需听从父母作主,经媒约撮言,遵循诸多礼仪程序,方可联姻成婚。

订婚
  男女双方父母有意撮合这门婚事,但必须要祈禀天意,方可结亲。首先,媒婆将女方出生年月、时辰,俗称“八字”,用红纸书定交给男方,再请相学先生或神棍推算,若双方有悖,则“八字”不合告吹,若能合则天意认可,才是婚姻前提,方能“押贴”(即定婚),定婚由男方择定吉日良辰,备以礼金、礼品,送至女方家中,收礼后即向乡亲父老承认这门亲事,算作一种社会手续,否则即便以后结婚也视非“名媒正娶”,行为不正。

结婚
  称男女大喜之期,规制更来严格,除择定吉日,还要选准良辰,男方特别讲究,另起名字,俗称“大名”,用红纸书写贴于厅堂右边高处,婚前一夜,男女沐浴更新,称为“上头”,上了头的衣裤从此不用。女子礼节更多,临近佳期不出门,终日待家,家亲轮流饯行,婚前女友上门陪伴。出嫁之日披红挂彩,男方备花轿,请八音吹打上门迎娶。跟随新郎迎亲者称“礼生”“伴郎”,新娘上轿,女友陪步出门称“陪嫁娘”,村人、族亲随轿送出村口称“送轿”,婚嫁之日,女方有一名妇女随行,名为“大妗”,待候新娘洗理、应酬,新娘下拜天地、祖宗、父母夫妻互拜,饮交杯酒,算作向社会宣布正式组合家庭。花烛之夜,村人闹洞房,熙熙攘攘,形式由“礼生”们自己编造。洞房第一夜,新郎离房,由“大妗”陪伴新娘,教授礼仪及婚后生常识。翌晨,新娘拜见同房尊长,斟茶叩头。婚后第三朝,夫妻双双回娘家,称“返面”孝敬亲人。
  建国后,贯彻“婚姻法”,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剔除很多婚俗旧例。迎亲方式随交通工具发展,五十年代己废除“花轿过门”转入单车、货车,八十年代中期基本是中巴、的士迎娶。陪嫁之物以家用电器时兴。过去新娘进门是晚间,现基本改在白天,当日喜宴,夫妻到席间敬酒。

喜庆
  出世:婴孩出世,要在门上持物作记,男婴挂鞋、女婴挂屐,配以镰刀、大蒜,以示驱邪、长命。出世后需派人向妇方娘家报喜。
  满月:婴孩出生后一个月,择吉日,摆喜酒,招呼亲朋戚友庆贺,民间俗称“洗酥”。婴孩于当日用柚子叶煲水洗身,剃头,着红袍衣抱至堂前,由父母或尊者起名,亲友送“袍布”或“红包”以示“利士”道贺。主人家向亲友邻里派红鸭蛋、酥姜、糯米等吉祥食品。
点灯:男婴出生第二年元月上旬(农历)是一年一度灯景。各村为方便外村亲友往来道驾,所以订日子尽量避免相同。灯景之日,摆喜酒,名为“灯酒“,亲友备办吉祥礼品庆灯,一派欢乐气氛,应邀赴宴者饮酒后多用红纸包钱离席时放在碗中,表示利利士士,如意吉祥。
生月:一般是婚后人才做生日记念,排场着则摆酒宴请宾客,普启蒙是家中添菜庆喜。近年男女青年也兴生日志念念,邀约亲友上门,仿西方人过生日,吃蛋糕、唱生日歌,是晚还开生日晚会,小孩生日父母则蒸鸡蛋,表示庆贺。
  做寿:年满六十,称“花甲”,花甲前一年,即五十九岁,世俗“做寿九不做十”,儿女要为其设宴庆祝,出嫁女儿要送寿衣、寿被、寿鞋、寿帽、以及寿烛、寿面、寿桃(米粉做的桃样糕点),其它亲朋戚友赠礼相同。规矩是做寿一天晚上要叩拜一次,称“拜寿”,寿日早上再叩拜,称“上寿”。以后每届十年一寿庆,有地方不兴八十岁做寿,少数老人因久病不愈子女盼其康复心切,也要做寿,以为“冲喜”,此为迷信做法。
  以寿辰风俗,做法贫富有别。近年人民生活提高较快,后代对前辈尊重,常在寿时摆喜筳庆祝,亲友赴宴,褥节从简,改以包“利士”。

陋习
  封建社会的野蛮、愚昧、迷信等习俗,有一此至今还在民间有出现 择日:婚娶喜庆、建房、出行等按黄历通书择定日子。
  祭地头:房屋上正梁时择吉辰,摆酒菜于宅基,烧纸钱、燃炮竹
  上探:房屋上正梁时择吉辰,插红筒,近年 建房为楼层结构也要在正门头挂红,表示鸿运当头之意。
  行山:即定基穴,请勘夷之士(俗称风水先生)勘定穴位,迁葬先我人遗骸,祈求先人阴庇,后人发迹。
  算命:相学之士依据《麻衣相书》《柳庄相书》等“学说”,从脸相、掌故、生辰等推测未来,不少人依照相书原理暗地赚钱,近年光顾者多见于青年人。
  求签问卜:封建时代向来普遍,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基本收殓。近年的此庙宇由民间集资复建,雇请巫婆神棍坐庙,每到初一、十五或菩萨旦晨,乡间妇女前去烧香(亦有知识妇女),求签问卜,将命运安排寄托神明指点。甚而有男女青年也去凑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