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谨防疏忽酿大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2-01
“万事皆因小事起”这是智慧的所罗门国王说过的名言。故事“摩德纳的水桶”就是这句名言最具代表性的例证。1005年,摩德纳联邦的几个士兵带着这只著名的水桶跑到了波罗尼亚国下属的一个共和国里去了。这其实是一件芝麻大的小事,但却成了一场战争的导火线,这场战争历时竟达十几年。

由多国参与的克里米亚战争也是因一件小事引发。在耶路撒冷圣墓中摆放着一个神龛,当时土耳其宣称其属于本国基都教会所有,并擅自将神龛装在盒子里锁了起来。不料土耳其的这一行为激怒了希腊君民,他们要求土耳其交出盒子的钥匙,但土耳其拒绝交出。于是,双方展开了争夺战。后来,拉丁教会的代表法国和希腊的保护国俄国也参与了进来,问题越来越复杂化,俄国指令土耳其对希腊的教会给予补偿,但土耳其拒不执行。由于英国有史以来就是土耳其的护卫者,所以没有理由不加入到土耳其一方,与其共同反击法国和俄国。这样,因一把钥匙引发的纷争愈演愈烈,最后,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几杯酒竟颠覆了一个强盛的王朝,改写了法国的历史。当时法国王位继承人奥尔良公爵拥有很高的威望,一日,他去朋友那参加宴会,酒桌上奥尔良大公兴致高涨,加之朋友们的力劝,多喝了几杯。宴会结束后,他叫来一辆马车准备离去。可是,就在他踏上马车的一刹那,马匹突然有些受惊,猛抬起前蹄将他大头朝下摔翻在人行道上,昏死过去。如果不是那几杯酒,他也许会急时抓住马车上的拦杆不被摔出去,或者,即使被摔出去,也不至昏迷过去,还有醒过来的可能。但是,他再也没有醒来。就是这几杯酒使他丢掉了王位继承人的头衔,使他的家人流放异乡,家族的巨额财产也全部被充公。

大约在半个世前的一个清晨,一个信使员给一家乡村客栈的老板娘送来了一封信,老板娘接过信仔细看了看,又原封不动地把信还给了信使,说自己拿不出昂贵的两先令邮费,这时候,客栈里的一位客人刚好走过来,听到老板娘的话,坚持要替她交付邮费,但被老板娘拒绝。等信使走远后,老板娘将实情告诉了这位客人。原来,那封信里根本没什么内容,是老板娘和她的弟弟早就约定好的,写信的时候只要在信封上做一些特殊的记号,他们就会彼此明白对方近况很好,这样既省去了昂贵的邮费,又可以免遭担心之苦。这位客人听完事情的原委,即刻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改革邮政制度,降低邮费。其实这位客人就是当时著名的国会议员罗兰德·希尔。一件小事,使成千上万的英国贫民免受相思之苦,其力量真的不容忽视!

提起参军,格兰特将军总是意味深长地说要感谢他的母亲,感谢母亲让他去借黄油这件小事,他说,要不是那天母亲要他到邻居家去借黄油,他就不会在路上得知西点军校正在招生的信息,就不会半路去申请到西点军校的名额,也就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军事教育,更不会有在国家的危机中大展才能的机遇,当然,他今天拥有的一切,以及总统的宝座就更无从谈起了。

世界上很多重大发现都源一件小事,比如赫库兰尼姆古城遗址是一个矿工在挖井时偶然发现的;马德拉群岛现于一次错误的航海冒险事件。

还有很多发生在人类身上的始料不及的小事。芝加哥的一个10岁男孩在削苹果皮的时候不小心划破了手指,结果没过几天竟死于破伤风;在洛山矶,一个人从床上跳下来,刚好踩在一颗钉子上,穿透了他的脚心,10天后,这个人因医治无效早早离世了。

人类至今难以攻克的疾病之一就是血液中毒,但感染病毒的途径看起来却与之大相径庭。一个人叠纸时被锐利的纸边缘划伤后,毒素就从这个小小的伤口乘虚而入,使这个人很快就停止了呼吸;一个爱干净的人,有一次剪指甲时不小心剪掉了指甲里面的嫩肉,一个星期之后他就含怨死去了。

一位先生迎着风赶去上班,由于时间比较紧,他没在意掉进眼睛里的一小粒灰尘,几天后,当他感觉到不舒服去看医生时,才知道已经来不及了,他的整个半边脸都肿了,毒素发作,3天之后他就死了。有一个法国人,再过几天就年满50岁了,他额前有一缕白头发很显眼,这让他还不满30岁的未婚妻觉得很难看。于是,为了取悦未婚妻,法国男人拔掉了这缕白发。但是,他注意到被拔掉头发的那块头皮有些红肿发炎,似乎还有扩散的迹象。于是,他去医院向一位皮肤科大夫询问,得到的答案令他非常恐慌,他被告知生命垂危,后来尽管他尝试了很多方法,也未能挽回生命。英国王妃爱丽斯为了满足身染白喉病的儿子最后一个愿望,深情地亲了他一下,不想,就是这最后的一个吻使自己也丢掉了性命。

忘记在字母“t”上加一横,或者因大意没有在字母“i”上加一个点,都有可能让你因此而损失万贯家财或错失发财良机。

匈牙利奈米斯村庄的130间房屋毁于一个玩火柴的小男孩之手,全村的男女老少不得不上街乞讨以度眼前危机。

“小错误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会总是停留在原有程度上,小错误往往会带来大灾难。”

列车员或工程师的手表若因某种原因走慢了两分钟,那么两辆满载乘客的快速列车就有可能猛烈地撞在一起,这么细微的一点疏忽,却可能会制造出震惊全世界的惨闻,有多少幸福的家庭要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有多少孩子会失去父亲或者母亲,又有多少快乐的人从此心情郁闷,独此一生。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一个人做自己要做的事应该有这样的态度: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对成功的期盼来自四个字——“尽力做好”,这就是渴望取得成功这一心理的根源所在,你也许已经无数次地听到或使用过这四个字。骑车郊游,或到公园悠闲漫步,这又有什么不对的呢?在你生活中,为什么不能仅仅去做一些事情,而并不一定非得“尽力做好”呢?“尽力做好”这种误区心理会使你既不能尝试新的活动,也不能欣赏目前正在从事的活动。

有一位名叫卢安的高中生,18岁。她满脑子都是想要成功的概念。她是个标准的优等生,踏进校门以来就一直如此。她每天花大量时间拼命读书、做作业,因而没有时间度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她简直就是一架储存书本知识的计算机。卢安非常羞于和男孩子接触,长到这么大还从未同男孩子拉过手,更别说约会了。她养成了一种神经性抽搐的习惯,每当与人谈及她的性格时,她的面部就会抽搐。卢安一心想做一个成功的学生,并因此忽略了人生的全面发展。

后来,她找到了一位咨询专家,专家问她,在她生活中什么更重要一些,“是你的知识,还是你的感觉?”——她自己也搞不清楚。尽管她是个出类拔萃的优等生,但她的内心却并不安宁,而且非常不快乐。在几次向咨询专家求助以后,她开始重视自己的情感,她用学习课程的顽强精神来学习新的思维方法。一年之后,卢安终于发生了很大的可喜变化:她在大学一年级的英语考试中有生以来头一次得了个3分,她的妈妈非常担心。于是又找到了咨询专家,而专家欣喜地告诉她妈妈,这是件大好事,正说明她女儿在其他方面开始有所用心,说明她开始全面发展;当妈妈的应该好好为她庆贺一番。

不追求完美,温斯顿·邱吉尔曾讲过一句著名的话:

“惟尽善尽美者为上。”

这句话表明,总想取得成功的心理会使你陷入一种惰性之中。

是的,事情追求完美,都要拼命做好,这表面上看确是一种好事,但它却会使你自已陷入一种生活的瘫痪。在日常生活中,你确实可以找到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想拼命地去做好。但大多数情况下,尽力做好、或仅仅是好好地做这种心理本身便是阻碍你做事的障碍。不要让尽善尽美主义妨碍你参加愉快的活动,而仅仅成为一个旁观者。你可以试着将“尽力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从某种程度上讲,尽善尽美主义意味着惰性。我们经常听到有的人在说,我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得最好。但试想一下,如果你做都不做,怎么做得最好?如果你总是在为自己制订一些尽善尽美的标准,那么你便不会去尝试任何事情,也不会有多大作为,因为尽善尽美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之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事事尽善尽美。因此,如果你已经身为人之父母,就不应要求自己的孩于在任何方面都去努力做得最好,因为这种要求会使小孩子产生精神瘫痪和怨恨情绪。相反,你可以和孩子们谈谈他们似乎最喜欢的那些事情,并可鼓励他们把这些努力(而不是“做得最好”)做好。至于其他活动,“做”比“做得最好”更为重要。

你可以教孩子尝试许多事情,但不一定要求他们做得最好。例如,你可以教小孩子排球,而不是让他们站在一旁说“我不会”,当然,你并不一定想让孩子夺得排球冠军。只要孩子喜欢,就应鼓励他们去滑雪、唱歌、画画。跳舞等等,而不应仅仅同为他们可能做不好某件事就不让他们去做。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但不要让他们永尤止境地去竞争、争强好胜,试图将每件事都做得最好。相反,你应该在孩子们所喜欢和重视的那些方面多多培养他们的自尊、自豪与兴趣。

与成人相比,儿童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往往将自我价值与其成败等同起来。因此,他们会避开那些自己不会做或做得不好的活动。更为危险的是,他们可能会养成一种自卑、寻求赞许、内疚等心理,这些都是由于自我摒弃心理而生的所有个性误区。

许多人总是将自己的价值与事业成败等同起来,但很少有人会感到自己确实很有价值,就拿最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来说,如果他以某项工作的成败来衡量其自我价值,那么他在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就会认输,就会宣布自己是个失败的发明者,并停止自己那些被他人视为疯者所想的发明计划。然而,他没有认输。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激励人们去努力、去探索。如果我们从失败中找到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方向,或者从失败的经历中获得了某些经验教训,这也是一种成功。

无数事实已经表明,没有失败,我们就什么也学不到;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去赞赏成功,而批评失败,我们已经学会将成功视为惟一可以接受的衡量标准,我们往往避免进行可能会失败的活动。因此,惧怕未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害怕失败。人们往往不做没有成功把握的任何事情。这样,害怕失败意味着既惧怕未知,也惧怕由于没有“尽力做好”引起的别人对你的不利看法。

如果你的脑海中存有失败的思想,我将要对你提出这样的忠告,赶紧把它驱逐掉,因为失败的想法势必招致失败!

现在不妨让我讲述某些人的成功故事,以印证这个哲理,同是让我们参考他们曾运用过的技术和方法。如果你能以慎重的态度去思考、研究这些案例,同时让自己的想法如同这些人般积极,那么你将能克服那些看来势必导致失败的困难。

首先,我希望你不要成为下例中的“一言居士”。

在某公司,有一位绰号为“一言居士”的人,每逢公司作出决议的时候,这位一言居士必然高谈阔论,以那些似是而非的论点持反对意见,这就是他的坏习惯,也是他之所以获得“一言居士”绰号的由来。但是有一回,在偶然的经历中,他却受到相当深切的教诲,并使得他一改以往的心态和作风。事情发生的经过是这样的:

有一次,公司方面面临一项重要的经营决策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一项极其成功的希望,但却需要花费相当大的资金,且风险性高得近乎孤注一掷的买卖。公司的经营者为此伤透脑筋、举棋不定。在讨论此决议时,一言居士依然以他一贯的作风,摆出学者的姿态开口说道:“暂且稍安勿躁,让我们先来,考虑其中可能遭遇的困难吧!”

此时,有一位素来沉默寡言,却以出众的才能、业绩,及不屈不挠的个性深受同事们欢迎及尊敬的人,以断然的口吻开口说话了。

“你为何总强调障碍。困难?并以它来代替成功的可能性呢?”他如此问道。

“因为……”一言居士回答,“凡事都应该做最坏的打算,并应考虑现实的问题。而在这项计划中存有若干障碍的确是事实;请问你要以如何的态度面对这些障碍呢?”

那人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你是说,要以何种态度去应对这些难题吗?不用说,当然是要把它们彻底加以去除,并让它们从现实中消失。”

一言居上反驳道:“这件事恐怕是知易行难!不像你说的那么轻松简单!你刚才说要将它们消除,忘掉,是不是你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我想,除了你之外,我们足没有这种能耐的。”那人从容不迫地接着回答这个问题,脸上还不时浮现出微笑。

“我可以这样告诉你——我从来没有看过以充分的信念和勇气努力去克服障碍,而尚有克服不了的。如果你真的想知道该如何做才能办到,我现在就可以展示给你看……”他这么表示。

然后,他从口袋中取出皮夹,在透明夹层中,夹有一张上头写着字的卡片。他把皮夹推向位十另一端的桌缘,并对一言居士说道:“请你读一读它吧!那就是我的方法,是我从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所得。”

一言居士拿出皮夹,以疑惑而好奇的神情默读着。

“请大声地读出来吧广人说道。

一言居士以半信半疑的声音慢慢读出如下:

“虔诚的信仰给了我无比的力量,凡事都能做。”

那个人把皮夹收回,放入口袋中,同时表示,“我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也遭遇过相当多的困难,那句话的的确确具有实际上的力量。运用了它,任何障碍都能消除。”他带着肯定的口吻说道。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而他的积极态度,以及他那勇于克服困难而备受瞩目的事实,使得大家对他所说的话深信不疑。

于是再也没有人说消极的话了。后来,这句话也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作用。他们将这句话纳人心中,并付诸实行。尽管现实中存有尤数的困难和危险,但是他们依然成功地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大体而言,这人所使用的方法乃是依据“不要惧怕障碍”这项真理。因此,面对障碍时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站起来反抗它!不要因它而抱怨,更不要被它所压制。一旦你直接面对困难,克服障碍.你将发现,原来它不过只有你一半的力量而已!详情
    官方电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