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不放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何以名为不放逸?如人居于危崖上,如是自护自身心,恒时郑重谨慎者。

不放逸就像一个人居住在悬崖边上,时时刻刻都要谨慎小心,身口意三门都不敢放松。时时刻刻以正知正念来提醒自己,万万不能放纵自己。经常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常观察,对身体的所作所为都要观察。

孩童沉迷游戏乐,成年沉迷坦诚境,老年迷惑身心衰,皆为放逸所迷住。

孩童的游戏和成年后对金钱的痴迷,以及老了对生命的执着,都是我们被放逸所迷住而不观察,短暂的以上就这样度过了,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做过,之所以这样就是缺乏正知正念。我们的世界都是贪嗔痴所产生出来的,七十二万的变法仍然是贪嗔痴。

贪等愚痴所惑众,沉溺恐怖轮回泥,若尚未止贪痴心,则成卑劣入恶道。

被贪嗔痴的烦恼所迷惑的众生,永远沉溺在极其恐怖的轮回泥淖中,若不依靠自己的修行来对治相续中的纷飞妄念,将来必定成为非常卑劣的众生,终将堕入恶道。所以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要用正知正念加以控制,或者用过祈祷上师和三宝的加持,转分别念为道用。

拥有宝座伞幡等,然而放荡不羁者,刹那堕入险恶处,如遭魔王铁钩牵。

即便拥有了崇高的地位和名声,如果行为放荡不羁,一刹那就会堕入险恶处,被魔王牵着走。所以,越是有名声有地位的时候,越要注意自己言行举止,要多多的去帮助他们。

妙龄少女僧人敌,贿赂国王法师敌,守护劣眷主人敌,此等怨敌毁诸众。

出家人的最怕妙龄少女的诱惑,国王和法师最怕贿赂,护持恶劣的眷属是主人的大敌,以其行为和发心,最后连主人都会遭殃。因此,作为智慧之人,应该时时刻刻的提防着自己的敌人。

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我等陷于病魔中,甚多逆缘围困故,

犹如风中之残烛,无有少许可依赖,何故不思当来事,依赖放逸安心住?

无论财富,还是身体都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既然如何为何不思考下自己的来世,却依然放逸安心度日呢?如果我们今生没有行持善法,没有做有意义的事情,每天都是说些无聊的话,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这一辈子就在我们的放逸当中流逝。我们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今天做了什么,明天要做什么,我要为众生做多少事情?没有这样的思考,算不上一个修行人。

一切高贵终将堕,一切荣华终衰竭,一切美好终丑陋,有为诸法岂未见?

世上一切的美好,荣华都会衰竭堕落,这是有为法的规律,也是轮回的本性万法的本性就是无常,所以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发生了无常,都没有必要怨天尤人,应该坦然接受这样的规律。

自当反省深思维,设使如今未谨慎,则己不知自过失,他人劝说亦难知。

我们要经常的反省自己,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样一来,即使生了贪嗔痴,犯了过失也会马上的认识,并忏悔,改邪归正,如此才是智者的行为,也是高僧大德日常行持的一种传统。、

相遇种种外境时,自心如犬无主见,讥笑浅薄之人时,尚自以为得赞颂。

很多人没有主见,心都是随着外境不断的变,没有长期的修行很容易就被分别念所感染,大家务必引此为戒,别人的溢美之词或者诽谤,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而应该时时的观察自己的内心。

如物过秤知轻重,如是二规衡量时,以彼所显之成绩,推知众人之贤劣。

世上各种的行为以二规来衡量就像过秤一样知道重量,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交流,才能判断此人的好坏优劣。

有些愚痴浅学者,自其出生至衰亡,犹如一日所经历,一生碌碌无作为。

有些智慧浅薄的人,没有正知正念的摄持身心,从出生到死亡,没有做过任何有意义的事情,碌碌无为地虚度了一生,我们今世为人,应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最好是对众生都有利。否则生时无人知,死时无人问,一生碌碌无为,活着的意义不大。

博学智者每日间,行持法财欲解脱,彼等圆满四德故,最终获得大成果。

广闻博学的人每天都在行持法、财、欲、解脱四大圆满功德,从来没有间断过。所谓 圆满四德 ,就是 法圆满 ,指的修持大乘和小乘的佛法; 财圆满 ,指的生中行持有漏善法,积累信心、智慧、持戒等圣者七财; 欲圆满 ,获得天人福报或禅定得到的欲天之善趣果位; 解脱圆满, 暂时得到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声缘罗汉,佛菩萨的出世间解脱。

无义抑或失义者,皆从放逸而生故,智者日日时时中,以不放逸而行事。

世上很多无义者和失义者,无义者平时所做之事没有意义,反而早恶业,如偷盗邪淫等。失义者指颠倒是非,本来很有智慧,但是遇到恶知识,同流合污,毁坏戒律,闻思修行,一切善法的功德消失殆尽。所以,智者时刻都在观察自己,要求自己,以正知正念摄持自相续。

下面说一些放逸者的法相:

聪明智慧未究竟,聪明邪慧狡猾因,诡计多端假精灵,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聪明,但是未达到究竟就开始看别人的过失,抓别人的缺点;或者把智慧变成的狡猾,用作了坏的因的用途,或者整天沉溺在迷乱当中,有时候我们的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到的很容易毁坏我们的自相续,相反盲人和聋子因为看不见听不见,心反而会比常人坚定。

丛然胸怀宽广者,性情疏懒事不成,如无利害海底石,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胸怀宽广,但是其实是懒散,对生面事情都无所谓,好说歹说都没有什么用。

少闻浅学无智者,急躁从事如涌潮,随心所欲乱身心,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孤陋寡闻,没有广闻博学的知识,做起事来很急躁,身心也很放纵,这也是放逸的一种。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应该有头绪,有次第,有安排的做下去,开头和结尾一样都要精进而为,不能三分钟热度,没做之前细心观察,做了之后有始有终。

虽无舍财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财食,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没有发起布施之心,也没有达到普赛的圆满境界,不善于管理自己或三宝的财物,随随便便浪费,大肆享用,占尽便宜,这些均为放逸所生的过失。所以没有到一定的境界,我们不要装作看破者,应该如理如法地算账,什么都分的清清楚楚。对于我们不需要的东西,不要随意糟蹋,看看有没有别人需要,考虑如何布施,也是需要注意的。

慈悲心续未究竟,任诸怨敌恣意行,众前袒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过失。

真正的慈悲心并未升起来,对敌人的行为恣意妄行,怎么骂他都规规矩矩,所以在没有修到圆满时候,怨亲分明。同时,还有一种人经常把自己的贪心在众人面前暴露无遗,人应该要懂得隐蔽,心里所想的不一定非要说出来,很多东西说出来违缘会比较多,因此大家要知道分寸,把握取舍。

未证诸法如幻相,身语行为不约束,故受众人之呵责,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并未证悟一切万法都是空性,可是他身语意三门一点也不约束,好像到达最高境界,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如果真正证悟了空性,通达万物,无有任何自信,粪便和美味佳肴无别,那行为上无约束也是可以。

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并未升起视三界轮回如火坑的出离心,只是因为性格孤僻,跟谁都合不了,在团体中总是与人格格不入,不管是亲友还是他人,全部视为怨敌来对待,以致谁都不愿跟他接触,这是放逸所致,作为修行人应该给人一种和睦的气氛。

彼违时境之正能量,种种行为之过患,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出生。

放逸的诸多过失,有些是时间上没有掌握,例如性格太急,或者是性格太慢了,有些是环境上没有掌握违背时境正量的种种过失,全部都是放逸所导致,不放逸的人会不离正知正念和智慧,不管在什么环境和时候,方方面面都会考虑的很周到,行为也是如理如法的,我们经常犯的错误以及不如法的行为,都是心没有调整好而导致的,平时做任何一件事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人,关键是要反反复复的观察自相续。

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谨慎密护诸威仪,犹如日月不著空。

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分寸,倘若过于极端,事情不会圆满成功,所以平时一定要谨慎护持身口意的诸般威仪。一个木匠的例子。最开始的时候要守斋戒,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斋戒过程中做到忘利,把那些自为自己得到功名利禄的念头全部扔掉,然后是忘名,别人对他赞叹也好,诽谤也好,都不在乎,到了最后达到忘我的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就拿着斧子进山,进山之后,因为心很清净,哪些木头长得很适合做材料,一眼就会看到。我们做事情不成功,要么是为名,要么是为利,要么是为自己的事情,有了这些障碍之后,心就静不下来,言行举止也跟着左右摇摆。

言行举止之定准,当依无欺如来教,及与具相善知识,复次亦依自净心。

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

我们日常的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的标准,无欺的如来,具备相善知识的教导,还有自己的清净心,这个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除了这三个之外,其他的语言都是被种种烦恼所污染的,不论是亲人或非亲人,其实对我们的修行是没有太多的用处的。所以平时要多看一些佛经,论典和善知识的开导,少对一些花言巧语,无稽之谈,趋之若鹜。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事前细致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

对未来所做之事一定要谨慎规划,不要草率的决定,决定完又立刻变卦,做事情之前先要方方面面的观察,考虑,操作中出现各种不利的因素,一项一项的盘算好,一旦作出决定,自己就应该全身心的去投入,如此一来纵使事情失败,也没有什么后悔的。

如是无悔欢喜心,悦意无垢之月影,由不放逸海中现,故当恒依谨慎行。

皎洁的月影,会在平静的海面上映现,无有后悔的悦意之情,是在行事谨慎小心的因缘中产生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