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为什么需要节制私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关于“人欲”,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非常精彩的论述,即: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在老子看来,人生有罪、祸、咎的真正源头就是“人欲”,尤其是无限制地追求私欲,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无法节制自己的私欲时,一切困苦如罪、祸、咎就会接踵而至。

那么,为什么不节制私欲就会有罪、祝、咎呢?

我们先看老子讲的私欲是什么?

所谓私欲,指的是个人的欲望,尤其是过度的个人欲望,而过度的个人欲望大都是指求生欲和繁殖欲。

求生欲指的是饮食等涉及到身体正常运转的需求,如吃饭,我们每一个都有吃饭的需求,这就是个人的欲望,但是一个人过度地追求高大上,吃一顿饭就花好万几元,那么就是过度的个人欲望了。

而繁殖欲,主要是指男女之间的欲望,当这种欲望若是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就属于繁殖后代之欲,但当人不注意节制这种欲望,并让它过度泛滥,那么,就会演变成淫欲。

以上这两种,其实就是古人认为的最大私欲。

正所谓“食、色、性也,或者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之所以称这两种欲为大欲,那是因为人人都有,而且这些欲望容易让人深陷其中,迷失自我。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陷于私欲当中,往往会有三种弊端,即:

一、私欲容易导致人的欲望无限增大

我们知道,人的欲望虽然与生俱来,不可能完全断除,但是,人的欲望若是不注意节制的话,就容易演变成私欲,甚至会导致欲望无限增大。

人的欲望总会越满足越增大,根本没有完全满足的可能。

而这其实正是节制私欲的重要性。

二、私欲容易让人迷失自我

以上我们说过,私欲本身强调的是过度的个人需求。

而过度的需求本身,又非常容易让人深陷其中,最终迷失自己。

一个人若在欲望之中迷失自己,当然不可能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更没有方向去努力与精力,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沉沦。

而这正是古人为什么倡导人们节制私欲的另一个原因。

三、私欲容易耗尽人的精力

佛教有一句话讲:淫欲是人最大的身漏,意思是说,一个人若是仍然受到因淫欲所牵引出来的感受干扰与影响,那么,其修行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就好比一个有巨大漏洞的水池一样,无论你往其中注入多少量的水,都无法将水池充满。

因此,私欲也跟淫欲一样,一是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二是无论你有多大的精力,也不可能填满私欲的无限增大。

更何况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如果你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满足私欲之上,那么,你在其它方面所注入的精力就会减少,最终会导致一事无成。

正是有鉴于此,老子才倡导人们节制私欲,即: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所以,在老子看来,节制私欲的方法有三种,即

一是慈,慈能让人认清形势与目标,没有后顾之忧,故能勇;二是俭,俭能让人积聚力量、故能广;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说做人不要锋芒太露,否则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这也是隐的作用。

由此可见,就算是智慧如老子,也一样需要节制个人的私欲,当然,这也是古人为什么倡导人们节制私欲的道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