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当朝名将卫青、霍去病别传(十三)· 赵信之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元朔六年的战役,卫青在承担了一定的伤亡代价后,最终还是获取了出击匈奴的胜利。在这场战役中,首次出击匈奴的剽姚校尉霍去病,以其敢于行险的过人胆略,深入匈奴腹地数百里征利求功。这位孤胆少言、有气敢往的少年将领,在这一年以“斩捕虏首过当”的功劳,受封冠军侯,《汉书·霍去病传》称“是岁也,霍去病始侯”。

在霍去病极具统治力的功勋面前,他的舅舅卫青因为战损较大,而没有受到益封的待遇。在卫青的战损之中,赵信的投敌,是汉军的一块心病。卫青率领李广、赵信等六员大将出塞征伐,这些将领里面,有些是屡次追随卫青的老部下,他们未必都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但至少还是忠诚可靠的汉臣。至于郎中令飞将李广,就更不必多言了,因为这位曾在边地七郡担任过太守的老将来说,其义胆忠肝、弓马骑射是连匈奴人都敬佩的。唯独令卫青始料未及的,是匈奴降人对汉朝的忠诚度。赵信,原是匈奴小王,也有一说是匈奴相国,只不过匈奴阵营中的相国,并不像汉朝初期萧何、曹参那样高贵显达。但这至少可以说明一点,赵信绝非无能之辈,他在汉朝为将的岁月中,自然会把他在匈奴的骑射本领,和循迹追踪的能耐带给汉军健儿。同样道理,现在赵信回归匈奴,与他同往的还有其部下八百名骑士,那么汉军的训练、装备、口粮军事等信息,也就一并为匈奴人所获得。

说起汉朝对匈奴降人的待遇,这恐怕会令一生难封的李广将军大为不平。早在景帝一朝,就有匈奴人投降汉朝,景帝对降人封赐列侯。曾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做过李广上级的名臣周亚夫,对景帝的做法持否定态度。条侯周亚夫以为,汉朝以重利诱赏降人,这不就等同于告诉部下们见利忘义么?周亚夫的建议,很快被景帝所驳回,甚至这位功劳赫赫的能臣,最终也被景帝逼迫致死。于是,重赏匈奴降人的举措,就顺利地延续到了武帝朝。比如伊稚斜单于的侄子於单王子,就是降汉之后封侯的,只不过数月之后,这位王子就身死国除,并且从史料上来说,没有有限的证据说明,於单王子是非正常死亡。

决定匈奴降人忠诚与否的,不光是凭借母语和血缘。像於单王子这样名声太显的贵族,他的早逝或许对其本人来说,也算是另样的解脱。赵信军事能力出色,让他在汉朝拜将封侯,对于汉军将士来说,赵信加入行伍,毕竟能够使汉军骑士的训练水平得到实际的提升。只不过,赵信相比于於单王子,以及后来成为汉武帝托孤重臣的匈奴贵族金日磾而言,汉朝并不是他唯一的退路,其实这也是一部分军事贵族,对于皇权不敢完全信任的狡黠赌注。七百多年之后,那位在唐初开疆拓土的悍将李勣,同样将自己的一支血脉,预留给了敌对的吐蕃一方。直到中唐德宗年间,李勣这支后人,才因为入侵大唐被翻腾了出来。

翕侯赵信归附匈奴之后,伊稚斜单于对他极其拉拢。不仅将他封为自次王,还将自己的姐姐嫁与了赵信。伊稚斜并非有勇无谋的莽夫,能够驱逐於单王子而成为匈奴的最高统治者,伊稚斜的谋略是不俗的。他与赵信在谋划对汉用兵的同时,也根据汉朝营建朔方的法子依样画葫芦,命赵信修筑了一座坚固的堡垒——赵信城。赵信为伊稚斜单于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对汉方略,就是要匈奴撤居漠北,在匈奴与汉朝的边境之间,预留出一块开阔地。汉朝骑兵虽然善于奔袭,可骑兵毕竟是战时才派出的临时队伍,论起逐水草而居的迁徙习惯,恐怕还不会向匈奴人那样适应。因此,匈奴把后撤的战线拉的越长,就越能消耗汉军绵长的行进攻势。在汉军巡逻或进攻之时,匈奴骑士只需要集中优势力量,打击他们的薄弱部位,即可获得成功。这种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对于国力不足以与汉朝较力的匈奴来说,无疑是理智的打法。只要匈奴不主动犯塞,汉朝想要获得匈奴的动向,就不那么容易。与此同时,匈奴并未放过旧有的打击力度,比如像上谷郡这些常被匈奴侵犯的地点,匈奴还会伺机侵入,掳掠人畜。

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霍去病的横空出世,使赵信这些谋划大部落空,历经文景两朝休 养生 息的汉帝国,其国力和动员能力之强大,已经超过了赵信在汉朝时,所获得的有限见识。尤其是在后来的漠北决战中,汉朝惊人的后勤能力,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