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时常自我感动于人间烟火这一说法。在我的意念里,人间烟火,是一种美好与感动。早上刚出笼的蒸包,豆汁油条,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这是人间烟火;晚上一家人围坐一桌,热热闹闹共享晚餐,菜肴清淡却温情满满,这是人间烟火;远山微暮,荷锄晚归,一眼望见村子里的袅袅炊烟,有妇人高呼儿女乳名声声入耳,这是人间烟火……

人间烟火,只见这朴素无华的四个字,便早已让人心生感动,温暖升腾。我总是久久感怀于这人间的美好,她们是那么的让我迷恋。生活中的烟火气息,总能让我日渐浮躁的心灵趋向平实,重归宁静的心境。

假如 历史 是一面镜子,它应该照进我们寻常百姓的日常与人生。北京大学 历史 系赵冬梅教授在近作《人间烟火》中,将古人的生活分割为“衣、食、住、行”四个片段,通过一个个图文并茂、沾染着人间烟火气的小故事,打捞那些虽代代相传却以碎片化面貌呈现、极易被湮没在 历史 尘埃的古人日常生活,让现代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真正感受到 历史 的温度……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事情会比“吃”更重要。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似乎很难想象远古时代的华夏先民曾经历过漫长的与饥饿做斗争的 历史 ,然而,中国史书记载了千千万万饿死的人,他们无名无姓,只有一个冷冰冰的数字代替。整个华夏民族的饮食发达史,首要得益于食物种类的不断丰富与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在时间的推移中,中国人舌尖上的味道一点一滴丰富起来。

多年前还在读大学时,有籍贯山西闻喜县的同学带来当地特产“闻喜煮饼”。那时的我并不知晋南民间所谓“煮饼”不是水煮,而是油炸出来的,同学也只笑而不语。从此,那个甜腻的味道让我这个吃货至今都不想再吃第二块。赵冬梅教授在书中将山西特产煮饼与古代的煮饼联系起来,讲述了饼这种主食在中国主食革命史上的地位,并借《世说新语》引出了曹魏时期“傅粉何郎”的典故,以及对沿袭至今的“北人食面、南人食米”的地域性饮食习惯的养成做了充分的说明。并通过《清明上河图》、《东宁梦华录》、《齐民要术》、《武林旧事》等或绘画、或典籍中记载的与饮食有关的记录,将古人的整个饮食结构变迁史向读者娓娓道来……

缠足,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陋习之一,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弓鞋就是当时缠足妇女所穿的一种小头鞋子,因鞋实在太小,时人又冠以“金莲”的美称,又因其多由罗绮绣成,又名“绣罗弓”。此后,为了满足男性的畸形“恋足癖”,也有女子主动缠足,抑或为了将自己标榜为不需要下田劳动的贵族小姐。因此,“三寸金莲”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已知中国古代首位歌颂妇人三寸金莲的文人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与赵冬梅教授一样,苏东坡的伟岸形象在我心里瞬间坍塌。

宋人郭茂倩辑录的《乐府诗集》中,有一首诗讲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生动刻画了一个少小离家的普通老兵由于在古代长期戍边,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痛苦的悲惨遭遇。以今人的眼光看来,除了当时的戍边制度的不健全,古时交通工具的不发达也是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之一。哪怕因宦海沉浮而宦游在外的官员也同样,他们要么与老兵一样忍受骨肉分离之痛,要么让妻儿承受路漫漫且危机四伏的痛苦。

在这本充满治愈温情的《人间烟火》气中,赵冬梅教授从古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等微观视角,对古代 历史 中个体命运的真实境况进行了解读与关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没有枯燥地单纯讲述与记录 历史 的飞鸿雪爪,而是拣选了一些影响中国 历史 进程的典型案例,以故事的方式加以解读,展示出 历史 上客观真实的寻常生活,为读者开启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的 历史 与文化的通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