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浑身是刺,不再软弱无力,我开始拥抱最真实的自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没多大印象,是什么文章吸引了我留下正心堂的公众号,也许只是“正心”两个字吧!经常浏览,经常什么都记不下,若即若离的相伴,无所动。没有好奇,没有探究,一走一过而已。



01

[都是打比方]


现在想来并非如此,不是不好奇正心堂,更像是没有准备好面对真实的自己,这样的状态也延续到我第一次参加1.0线下课。


与朋友同行,朋友满怀希望地报名,我为自己的茫茫然感到歉意。


这位年轻的七非先生,几天里的讲解让我无可挑剔,也同样无所适从,“都是打比方”,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邂逅法国回来在此歇脚的老乡,她从我们的易拉宝文字和我粗浅的介绍里得知七非先生的课,希望我能帮忙约下先生,请求解惑一二。她的两个混血女儿状态差别明显,这位母亲的美艳和焦虑同样鲜明,对应着从大连匆忙来到的一对老乡,一家三代,美好之中有某种苦涩。


牵线和陪伴,不知道为什么感到一份莫名的无力和空落。


人群里妙莲大姐让人似曾相识。


禅说电影的素说,有一种节制的亲和。


一位广东群友跟七非先生认识十年了,鼓励我去更进一步地交流,也启发了我和朋友请先生来大连开课的邀约。


因同样的困惑,我分别请教了一位法师和七非先生。在法师那里感受到被恐吓,在先生这里,觉得稍有戏谑,不得要领,但“实在”深入人心。


一位风尘仆仆的群友在餐间确认了我因小白而无染的幸运,而下一秒的她省察了自己的优越性。还可以这样?期待着跟她再交流,而她似乎再也不记得本小白。



02

[真心信任]


北京1.0,我如同遗落在沙漠里的一棵树,随风飘摇着树冠,根下则暗暗深究。在一望无垠的广博里,这一种存在不落寞,不招摇,藏着倔强的挣扎和对生命领悟的渴望。


这个不曾接近的人群,他们有什么理由才这样,为什么不了解了解呢?我萌生了努力结交的心。很遗憾,我没能参加结营分享。


带着“真心信任”的期待,我观望着自己接下来的行为。是的,我一念之间真心信任了女儿,相信她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日常的家常早已冰冷克制,在井水不犯河水的“尊重”里,一面是小心翼翼的老母亲独自躲在房间裹紧被子;一面是面无表情,头不抬眼不睁,举手投足间传达着拒绝交流的给钱就行的女儿无言的态度。


如今她不再锁着房门,客厅里有了两个人同时出现的身影,甚至欢声笑语;放学回来给我带零食、关心我不要太累、什么什么事情我觉得好就行……吧啦吧啦的唠唠叨叨,“妈妈妈妈”地叫,而这个称呼她可能上一次是半年前甚或一年前。


我们不知不觉回归到她六七岁的时候,两个人在图书馆一起从午后待到晚上关门,一路谈着人生哲学和成长,一路说笑,是互相探讨的、亦师亦友的母女关系,我天使般的女儿回来了!



03

[心生力量]


期间大连的线下课,孩子特地去会场找我,那一晚是几年来都不曾有过的同床共枕,促膝长谈。


不喜欢听是非,我很主动地切割了传送线。抬头向前,妙莲大姐正好从餐桌起立,我俩相视一笑。


同组的组员帮我解析了一些事情,几天下来似乎找到了一点点门路,终究不得深入。


后来妙莲大姐发言的过程及之后,我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不伤不悲。但在送她回家的车启动后,我却虚弱至极、微微颤抖,那一刻,身旁的七非先生恰如其分地握了握我的手,温暖柔软,心生力量。


大连1.0结营分享的发言,我极尽所能地想相对确切地表明自己的理解,事实上,一直到今天,清晰地意识到:我想唱的歌,怎么也唱不出……


04

[妙不可言]


貌似波澜不惊的日复一日,时不时蹦出“ 什么就是什么 ”“ 直心是道场 ”“ 顺逆皆方便 ”“ 见地 ”“ 歇心 ”等等,这些几乎不曾使用过的词。


差不多每天每天地环绕脑海,这张白纸可能需要写些什么上去了?请七非先生推荐书籍,于是《坛经》成了我的佛学经典第一本。


好巧不巧,在不急不缓挑选版本的期间,一次闲聊中,邻居大姐借给我她的珍藏版。疫情期间不知不觉研读了两遍,手抄13万字整本书。书写本身是我自处平和的一种方式,而《坛经》及解析的内容,某种提携、引领、更上一层次的平和,妙不可言。


然后春暖花开,院子里的苗苗菜菜,绿油油的勃发着生机。邻居大姐说“你的气色不错呀”。重逢的每一个人,几乎都说“你状态好了好多哟”,我说“心中开始感受到有力量了”。


此前N年我是铠甲满身,全副武装站岗的卫士,枕戈待旦随时防范着来自外界的侵袭。这两年,我是常卧在床喝口水都必须依人扶起,端至嘴边勉强低头饮的病人,没有生活能力,一息尚存而已。


如今这个人重新自立起来,可以下床,还能自己走出家门,在院子里晒晒太阳,也能力所能及,喂鸡打狗递个扫帚。


那些生死之间的努力,那些持守与担当的隐忍和一个人从日出到日落的清扫、读写、等待发芽,“常应常静,常清净矣。”



05

[润物细无声]


杭州见面会,散会后“识趣”地离开,不知道问什么,我没有问题。实际上是害怕失落,怕只有自己记得自以为是的某种交情,这样的认知在当时是不识得,还真以为我是为了等当地的那个客户!


彼时七非先生扔过来一根竹竿,站在烂泥里挂着满脸泥浆,好蠢好萌的那娃,是我。


雯子姐那简洁明了、强化着“自性具足”的认知,具足呢!为什么不肯信呢?为什么不敢呢?


《金刚经》前十分读来读去,不知不觉对应先生的只言片语,各种感悟,恍觉原来不是什么都没记下,已然润物细无声,“摄用归体”。


邻居大哥说他抄写了《金刚经》好多遍,感觉这佛呀,真是唠唠叨叨,我说“别去管他说什么,去感受就好”,信口的一句话,也回答了自己的问题。



说不清有多确切的是:我要成佛!我是自性佛!觉者是也!这个事情不是个事儿!这个事儿无止境!动态平衡中趋向不同层次!个体的人、事、时间、空间都一样的渺小而伟大。有无相生,一即一切。


可以是一念顿超,也可以是曲折迂回,性缘相成。无所谓是什么,本元即就。回到真实处,就路还家。



06

[我穿了棉裤]


零下十五度,在大连即便是寒冬也不过六七天的这么一个下午,我匆匆忙忙回到乡下娘家。一进门,满屋的暖意,是妈妈生的土暖气。


妈说:“冷不冷,闺宁儿?”(大连话:女儿的意思。)突然发现是不是换成“归宁”特别有禅意?


“不冷!我穿了棉裤!”瞬间感觉这斩钉截铁里,好有底气。(是的,没错!是正心堂自在温暖牌的棉裤。)


妈妈在厨房最显眼地方,摆了一堆的物品,对我逐一嘱咐:这个是早上我蒸的苞米面饼子,四个;这个是最近半个月攒的九十个鸡蛋,本来想送给你舅妈,你回来了就先拿走,我再攒再给她;这个是腌的雪里蕻,你回去炖土豆吃,特别鲜;这个是夏天我捡的蘑菇,咸的,你吃的时候多换几次水把咸味彻底洗掉。


这个是加了黄豆粉的玉米面,你可以用这个和白面混合后给孩子做饸饹条(类似面条);这个是小桶酸菜,上次回来,想着想着到底给忘了,今天也差点给忘了,我特意提前给摆在眼前儿;这袋里白菜有点小,大的都送给你姨她们了,菜窖里的这两天没挖,家里有什么给你什么了;


对了,这个这个特别好歹(大连话,吃的意思。),你姨夫说没吃过这么好的,我特意给你留一个,你拿回去跟邻居们你们三家一起歹……(说话间妈妈搬出一个高个子成人的大长腿一样长的什么瓜)。


路上,同行的朋友说:“就像你说的,不要为了未来担心。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就让事情自然地发生,你不说是对的!”是的,庆幸自己没有无事生非,没有把没发生的事情,当作事情,惊扰了人心。尊重了他人,即便是亲人亲弟弟,尊重他的自我,尊重他的选择,相信他终究会成就自己的今生来世。


到家时,女儿起身:“妈妈,我刚吃饭,你也吃一口吧!这个口感稍微有点腻那你也尝一尝。”然后,“两分钟,两分钟哈,我给你泡壶宫主茶。你不是说天冷多喝宫主茶么?”“冷不冷都喝宫主茶,都对身体好呗。”我说。


“爱?妈妈,今天我让你这么穿对了吧?这个棉裤腰线比较高,显得腿长,上衣换这个运动风格短款的,是不是就 时尚 范了?你开始配的那件太普通了,这样好,这样真挺潮的!我觉得吧,我得穿小一码的,配那个马丁靴,酷酷哒……”


我打断,“回来的路上,姥姥来电话,偷偷在装菜的袋子里,给你放了一个红包,说奖励你总是考第一!”“姥姥哪来的钱?”(她总是切中要害)“姥姥前段去打工,一共挣了980,前几天刚发工资,凑整儿,给了你一千。天气太冷,上班的房间没有暖气,最近不干了。”


“妈妈,你看见猫了吗?猫呢?猫怎么样了?”“喂!我在跟你说我妈如何为你付出, 你怎么能只问猫捏?”“我着急问问猫,同步同步,爱爱,我肯定是记在心里,不会辜负姥姥的,那是我俩的事,跟你有什么关系?!爱爱……也不对不对,跟你有关系有关系,嘿嘿”……


07

[身心温暖 家庭温暖]


曾经,成家后,妈妈给我什么我都不要,各种能不要就不要,每次都是吵吵闹闹撕撕吧吧,给的人拿的人不管结果拿没拿,都输得一败涂地。付出和得到或者美其名曰自立自强,都粉饰不了那个强硬的“自我”。


曾经,大事小情,我勇于担当。从给弟弟洗尿布背着他写作业,到添置衣物开家长会,一直到就业、治病、指导职场和斥责;父母矛盾的调解;新婚四年里带着小叔子生活;鼓励孩子爸爸求学,不仅仅是媳妇儿而是给他又当爹又当妈(心理医生评说);还有创业八年,压倒性地权倾沙场,带着速效救心丸全年无休,强拼求成……


曾经,女儿疯狂哭嚎,控诉我们不管她,之后恍惚自闭,三个月不上学,之后两年左右拒绝跟我多交流,那扇锁起来的门,把我们隔离了。


当年“妈妈妈妈,我给你唱首歌吧?妈妈妈妈我们为什么不吃狼肉呢?妈妈妈妈,我也不认识我自己啊?妈妈妈妈,妈妈妈妈,你说长大后,好多年以后,我们是不是就是别人的祖宗了?妈妈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回到你的童年,妈妈妈妈,你刚才笑起来的小样真可爱……”


曾经,最近的四年左右,我逐渐身心俱疲,狂躁抑郁,精神恍惚,家破人亡,倾家荡产,几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因为对企业和孩子的责任,还在挣扎着维持一线生机。偏在一隅,偷生一样,虽则租住在有山有海有院子有猫有多肉的环境,一个人独处着疗愈着,却难掩貌似平静的背后,深深地,深深地,深切的无力。



然而这一年,让一切改变!


这一年,结识了正心堂,走进了正心堂,从此身心温暖,家庭温暖。


泰戈尔说,“我想唱的歌,怎么也唱不出来”。如果您问我这个改变如何发生的?张嘴就来的回答就是“泡在正心堂”!


想了又想的回答,其实我怎么说也说不清楚。


作者简介



作者:月下听涛,从事销售、物流工作,一位学习法学的文艺女青年。


40几岁,自认年华正好再出发,创业路接上修行路。

作者:月下听涛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