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邓小平逝世,夫人卓琳致信党中央:小平对自己的后事有交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1997年2月19日晚,一位年迈的妻子俯在病床边悲恸不已, 泪水早已湿了衣襟,一声声呼唤从她颤抖的嘴唇中溢出,可那病床上的老人却再也听不到了。

她的丈夫、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永远地离开了 他的家人、朋友、同事,离开了他的祖国,离开了这个他爱了一辈子的世界。

作为携手度过漫长岁月的伴侣, 卓琳心中满怀着巨大的悲痛。

她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不愿同最为亲密的亲人作永别,但也正是出于对丈夫的尊重与怀念, 卓琳坚持以邓小平同志本人的意愿处理他的身后事。

作为与毛泽东、孙中山并列的中国三位伟人之一,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无疑是值得尊崇与敬仰的,他在20世纪引领着中国人民前进、发展并最终成就奇迹。

在建设新中国的道路上,他就像是一盏明灯,永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他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伟大领袖,他的一生事迹,就是新中国发展、富强的事迹。

在工作之外,小平同志对待感情就像是他对待祖国那样忠贞不渝。

小平同志与卓琳拥有完全不同的性格。

小平同志总是沉默寡言,安静内敛,而卓琳则开朗活泼,很喜欢说话。

就连家人都评价说卓琳不仅是母亲,更像一位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但作为与小平同志携手相伴五十余载的卓琳,却由衷认为她的丈夫正是一位值得依靠、令人尊敬的好先生。

1939年的夏天,一位年轻有活力的北大才女来到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保安处, 听到了一场沉稳却激昂的演讲。演讲者正是邓小平

不同于现在的婚恋,那时的人们都很单纯。

在经历了两次朋友的劝导后, 卓琳迎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同邓小平的对话。

在那场简单的聊天中,邓小平描绘了他曾经出国留学的经历,又解释了当初为何要回国加入革命的原因。

或许是小平同志的谈吐同卓琳想象的工农兵不同,又或许是他那温文尔雅的气质影响了当时还是少女的卓琳,总之, 这次对话在卓琳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渐渐的两人都对对方有好感,经过同志们的撮合 ,两人于1939年举行了婚礼。

战争年代,一切都在动荡之中,遑论身处其中的人们了。

邓小平和卓琳新婚燕尔,就要 前往太行山前线支援。

在执行任务的途中,卓琳不断被丈夫的细心关怀所感动。

一次被敌人围剿前,二人随部队转移。

在行动前, 邓小平特意叫来卓琳,帮她滴上眼药水。

在忙碌而紧张的战场氛围中, 邓小平依旧记得妻子有着慢性角膜炎, 不能碰雨,不能流进汗水,不然就会红肿、疼痛。

这样的心思,哪怕不将爱意诉之于口,又怎能说是不用情呢?

在二人聚少离多的军旅生涯中,邓小平常常投身前线,而卓琳“坐镇后方”,坚持妇女、教育工作。

二人有着相同的理想,有着相互关心的心意,还有着如出一辙的坚定信念。

夫妻携手,不曾惧于外界战火纷飞,亦不曾相悖于彼此内心的灵魂。

1994年春节以后,邓小平同志就没再公开露过面了。

境外的媒体总是说他已经“病危”,他却在小院子里过着闲适安然的生活。

小平同志曾对同事说: “ 退休之后,我想要过得简单一点,可以到街上走走,体会一下普通百姓的生活。”

和妻子听听戏,和孩子们说说话,一家人一起吃顿晚饭,感受春暖花开,岁月静好,晚年的生活正是小平同志想象的那般简单、美好。

只是这般其乐融融的景象并未持续很久,由于 长年帕金森病带来的折磨与痛苦,小平同志不得不在医院度过自己最后的时间。

1996年12月的一个清晨,小平同志在睡梦只觉呼吸不畅,一下就憋醒了,他挣扎着坐起来之后,情况却并未好转,咳嗽不止。

按习惯,这个时间他本应洗漱完毕,开始吃早餐了。

随后的大部分时间他都会在办公室中度过。

有着眼镜、手表、放大镜、一摞文件还有当天的报纸的陪伴,就是充实的一天生活。

可是这个早晨,他却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咳嗽不止,令他不能呼吸,不能下咽食物, 更无法做到这些事情。

贴身医务人员毫无头绪,只能 将他送进301医院进行治疗。

医院里,邓小平同志的病房就在院子南楼的顶层,病榻周围总是有很多医生护士进进出出,还有贴身的医护人员寸步不离。

身处医院,受病气与关怀的围绕,很多人都会选择躺在床上休憩或漫无目的地走在医院中。

邓小平同志却丝毫未受影响,他依然坚持着读书与学习。

闲时他喜欢翻字典,也喜欢看地图,还会抽时间再读读《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古书。

他热爱运动,尤其喜爱在大海中游泳,但到了医院之后,他最经常的运动是散步。

每天上午10点,都会有护士进来提醒他出门散步。

那个时候,谁也没有想到, 小平同志这一去医院,就再也没能回家。

2月7日正是正月初一,在医院治疗的 老人已经近三个月没有回家了, 病房的医生和护士陪伴他过了新年。

所有人都在近旁房间里守着,他的亲人坐在沙发上,众人似乎都在等待着一个结局,却又害怕着结局的到来。

偌大的南楼一片寂静, 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心思说笑、聊天、庆祝新年。

警卫秘书张宝忠想起这一天应该互道“新年快乐”,就把大家聚到了一起。

众人举起酒杯,却无一人能道出那声“新年快乐”。

张宝忠唯有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咱们医务界,在新的一年里能创造奇迹。”

可惜这位为中国创造了无数奇迹的老人,并未迎来属于他自己的奇迹。

老人坚持着过了年 ,到2月19日,他的呼吸功能都已经衰竭,只能借助机器来呼吸。

在小平同志生命的最后时刻到来之前,傅春恩医生一直在现场实施抢救。


在场的医护人员眼睁睁地看到一直与自己形影不离的首长离开这个世界,所有人终于忍不住哽咽,嚎啕大哭起来。

1997年2月19日晚21点8分,93岁高龄的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终因患帕金森病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呼吸循环功能衰竭, 抢救无效而离开了人世 ,那颗伟大的心脏最终,还是停止了跳动。

小平同志终于不用经受病痛之扰,安详地躺在了病床之上, 在这片他一手建立的国度里,永远地沉睡了。

卓琳怀着难以言喻的悲哀,带领小平同志的家人最后一次向他告别。

此前,卓琳就写信给中共中央总书记,转告了“邓小平的嘱托”:

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专机飞向祖国辽阔无垠的大海,机载骨灰盒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热烈的党旗,那是党和人民给予邓小平同志的最高荣誉,也是老人为之奋斗一生的心血结晶。

在党和中央领导的陪伴下, 老人的家人把他的骨灰撒入了他热爱的大海。

卓琳和几个子女怀着悲痛的心情,含着热泪,以最为朴素、庄重的方式完成了邓小平生前的嘱托。

时至今日,看着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中国,感受着越来越强大的中国,我们仿佛还可以听到小平同志铿锵有力的声音: “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伟人用他的一生践行了那庄重的誓言,誓言背后,不仅仅有几十年如一日地鞠躬尽瘁,更有着那一颗至死依旧热诚、谦卑、高尚无暇的赤子之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