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爱,去思考,去面对现实——《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还记得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真不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开篇的自述让我感觉到主人公是一个粗俗、暴躁又叛逆的坏学生,各种粗口不断爆出:“混账”“他妈的”“乱搞”;还有各种陋习:“抽烟”“喝酒”“脱团”“撒谎”,真是让人惨不忍睹。我实在是看不出跟“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什么关系。

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主人公霍尔顿会这样?他为什么要让粗口和陋习充满自己的生活?他为什么要逃避生活?他为什么要恨?一个被学校开除的身影浮现在我的脑海,夜已深了,他独自一人走在大街上,冷风吹得他鼻子疼痛,嘴唇也在上下打颤,他不想回家,也不想睡觉,他只是迷茫、痛苦甚至有轻生的想法,但却有那么一丝倔强与幻想。他不得不用酒精麻痹自己,用香烟来消除烦恼,但却只是越陷越深。

他在与老萨丽约会时说:“学校里全是伪君子,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遇到橄榄球队比赛输了的时候,你还得装出挺在乎的样子,你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还有人人都搞下流的小集团。”

他对身边的假模假式恨透至极,但是他却非常在乎自己的妹妹菲苾,关心她的演出,连离开之前都千方百计要跟她道个别;他敢对那些伪君子挥舞拳头、吐出火舌,但却对修女和火车上的摩罗的母亲非常敬重。这巨大的反差都说明他糟蹋的原因——他憎恨这个糟糕的社会。

他说:“我老是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有几千几万,除了我,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守望着,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着。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理想啊,因为有多少孩子长大是为了融入社会,为生活而奔波劳累;或是成为一个伟人,为人类作出贡献;或是混混沌沌过完余生。但主人公霍尔顿想的却是避开浑浊的世俗,甘愿看护一群孩子一辈子。他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麦田里的守望者。

只是他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过于极端,就像安多里尼先生说的:“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霍尔顿的理想是崇高的,他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但他不能用憎恨、用暴力、用抽烟、用喝酒来反抗和表示不满。

这和曾经的我是如此相似,那时我正在读初三,繁重的学业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每天单调而无味的生活令我两眼无光,而老师,却高举着中考的指挥棒逼迫着我们学习再学习。一天回到家,我竟两眼憋出了泪水,作为男子汉的我已经很久没哭了,我大声抱怨着应试教育的可恶,紧握着拳头捶打着地板,我无法理解在这样一种教育模式下能教出人才?我当时真感觉到自己鄙视学校,憎恨给予我们学生应试教育的这个中国社会。但我的母亲却告诉我,一味地憎恨与抱怨有何用?你要是无法忍受这种教育,你就应该忍耐,用知识武装自己,长大做一个教育部部长来改变现状。就是母亲的这句话让我冷静了下来,然后一直陪伴我到现在。

是的,我们在 思考人生的时候决不能让消极的情绪占据心灵 。我们应该要 让爱来领导我们的行动 ,呵,可能说起来有点过时,但这却是如此。

世间万物都会变老、变旧,但爱却是永恒的,在小说的最后,本要去西部的霍尔顿却因为放心不下自己的妹妹而选择了回家。我还记得那感人的一幕,菲苾坐在旋转木马上,而霍尔顿坐在长椅上瞧着妹妹骑,天,开始下雨,越来越大,是倾盆大雨。所有做父母的和其他人全都躲到了转台的屋檐下,可只有他依旧在长椅上坐了好一会儿。他身上都湿透了,淋得像一只落汤鸡,但他的内心却变得无比快乐与幸福,就因为能看着她转个不停。

就是这个对妹妹的爱拯救了他,不让他继续堕落,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力量,它把一个即将掉下悬崖的人拉了回来。回想一下,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因为缺少爱的引领,而做出种种不可理喻的事。

德国纳粹首领希特勒,因为在二战时狂热地煽动人们对犹太人的憎恨,组织了对犹太人的屠杀,在历史上受到无数人的咒骂,由于复杂的环境,希特勒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恨”犹太人的潮流的影响,以至于这成为后来他坐上纳粹首领宝座的重要原因。是的,在面对苦难与折磨,他学会了憎恨,但他却没有学会宽恕,而宽恕就是一种爱。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要学会感激自己的敌人。”还记得,我们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当讲到抗日战争时,看到一个个被日本人杀害的尸体、一张张日本人狰狞的面孔、一篇篇日本人百般抵赖的文章,同学们都愤慨激昂,甚至有同学大喊道:“应该放一颗原子弹炸死小日本”,还有同学建议来一个东京大屠杀,可老师却一字未说。等到同学们都平静下来,老师严肃地、一字一句地跟我们说:“同学们,我们的确不能忘记历史,但是,我们也要学会宽恕,宽恕并不是忘记历史,而是更好的未来。”

说到这,我想再谈一谈主人公霍尔顿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理想,我小时候曾读过许多童话,童话里的世界是如此美好,童话里的天是彩色的,云朵就像泡泡一样一吹就破,里面的一切充满了魔力,我可以和动物尽情地交流,骑着它们在空中飞翔......我厌倦了生活的平淡与虚伪,我多想活在童话的世界里。可每当早晨醒来,美梦破灭,我就感到我是生活在社会上的,无法避免,无法逃避!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渐渐学会了 面对现实 。

说到犹太人,可能很多人的印象就是精明,很会做生意,但犹太人也是世界公认的最顽强、最生生不息的民族,他们广阔分布于世界各地,各行各道人才辈出,尽管在二战时遭受屠杀,但它们却顽强地生存下来了。他们这个民族非常重视教育,在小孩很小的时候,他们就打开书,在书页上滴上蜂蜜,让孩子去闻书上的蜂蜜,抚摸文字的印记,让他们的孩子从小就相信书是甜的。他们在面对困苦的处境时并未逃避,而是选择了面对,这就是他们强大的原因。

日本也是一个令人敬重的民族,尽管他有过失,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但谁也无法否认它曾经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过去的日本是一个类似旧中国的国家,它闭关锁国、封建又落后,但是随着美国舰队打开日本的国门,这个民族迅速觉醒,他们认识到不能再与旧中国为师,他们立即派出队伍向西方学习,放下架子虚心求教,而且学是彻底的学,他们几乎复制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连天皇都出面倡导大家一起学习。结果,就是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这难道不是敢于面对现实的原因?

相反,旧中国的背景与日本相似,但清政府始终不敢直面现实,不敢直视自身的问题,仍然沉浸在“天朝物产丰盈,不及外夷货物已通有无。”的幻想之中,最后的改革还不是以失败告终,政权瓦解也成了必然。这就是不敢面对现实的后果。

还是安多里尼先生说得好:“我想象你这样骑马瞎跑,将来要是摔下来,可不是玩儿的——那是很特殊、很可怕的一跤。摔下来的人,都感觉不到也听不见自己着地。只是一个劲儿往下摔。这整个安排是为了哪种人作出的呢?只是为了某一类人,它们在一生中的这个时期或那个时期,想要寻找某种他们自己的环境无法提供的东西。或者只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环境无法提供的东西。于是他们停止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未真正开始寻找之前就已停止寻找。”如果不学会面对现实,总有一天你会被摔醒,而且摔得很惨。

最后我想在这里很大家分享一首诗,题目就叫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