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笔记(十八)2022-01-08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笔记(一)

文/李现风

2022年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以以下两个三个出发点为目的:

一、书中的思想,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

二、书中的值得借鉴的做法,提升自己的教育技巧;

三、书中的美句,有鉴于哲理性的句子,提升自己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教育文化水准。

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的读书笔记一:

2022年1月2日星期日

  序为什么要补上写作这门课

1、写作,是教师改变教育生活方式、走向成长之路的重要标志,是开始思考与行动的反映;写作,让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更为清晰、具体;写作,让我们的经验可言说、理论化、有提升。

2、在教师还不习惯于写作的状况下,更加疏远写作,疏远研究、反思,会进一步增加教育教学的匠气。

3、有智慧的老师,不会漠视写作。

4、那些中小学名师,无论是闫学、管建刚,还是华应龙,万玮、王木春、钟杰,等等,他们有读书写作的兴趣爱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上了写作这一课。他们在教育报刊发表文章,出版专著,只是显性的成果。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与研究教育问题的习惯,让经验理性化,对教育的理解更为深刻、清晰,是更珍贵的收获。

5、教育教学类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文章就在备课的过程中,文章就在精彩的课堂上,文章就在听课的反思里,文章就在评课的交锋中,文章就在阅读的感悟里,文章就在对学生心灵的呵护中……。

2022年1月3日星期一

6、写作,之所以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于它是一种高效的思考手段。写作,也可以看作教师之“术”中的一种。教师之“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层次,自己信仰的“师道”自然而然就会生发出来。

7、师德教育的逻辑,从道德的“根”上探讨,应是先知“道”,后有“德”。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与沉淀,“师道”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而每个教师对“道”的领悟和践行,有了“自己信仰的师道”之“得”,才是“德”。

8、从“术”启“道”,由“道”求“德”,进而让师德成为帮助教师在教育人生中自我实现的一种品质、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写作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一种意义。写作-----专业成长-----专业品质----道德而幸福的教育人生。

9、教师写作,是一定会感到累,辛苦的,坚持写下去,收获的将是长久的快乐与幸福,是精彩的教育人生。

2022年1月4日星期二

第一章写作启动专业成长

10、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教科室吴恒祥老师做了关于初中语文教师写作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能够“经常写作”的教师中“为晋升职称,评比骨干教师之需要”的占66.67%,33.33%的人是因为“迫于学校对语文教师提出的写作要求”,没有一个人选择“写作已成习惯”或“为了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11、写作,从根儿上讲,是要逃脱“工具化”的宿命,是要精神自由,是要在工作之外,开拓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够称得上是事业的东西,构建起生命可以依托的精神世界……。

(1)留下一份真实的教育生活文字记录。这是教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推动自我的提升和重塑。

(3)让声音传播的更久远。

12、教师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需要精神的丰盈和滋润。知名教育媒体人李振村的一句话:“若没有历史,北京故宫就是一群老房子;没有故事,长城就只是城墙和一堆烂砖”。那么,如果教师做一辈子教育工作,没有沉淀一些故事,留下一些文章,那教育人生也会显得干瘪、黯淡无光。

13、教师多观察、多反思、多写作,就是一种“研究”的生活状态。

14、写作是难的,想把一个现象、问题剖析清楚,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把思考的内容写出来,类似于做研究的准备、计划和方案。

2022年1月5日星期三

15、通过写作,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将具体而清晰。写作时需要接受语言的规范和逻辑的约束,写作的过程即是思考条理化、深刻化、系统化的过程,也是表达规范化、精致化的过程。

16、教育家的关键,能够被称为教育家的人,在饱满的工作热情、强烈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悲天悯人的教育情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之外,还有对教育问题的持续深入的思考,有对教育规律的不懈探寻,有精彩的超越时空的教育论著。

17、想把自己思考的问题写的清楚明白,需要多读书,看前人和同行有什么成果,学习别人是怎么表达的,这就开始了另一种形式的“研究”-----文献综述,也很需要下一番功夫。

18、开始发自兴趣与责任的写作,开启教师“研究的生活”。

19、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主持人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2022年1月6日星期四

[if !supportLists]20、[endif]河南省西峡县阳城镇中心学校的董国雷老师2018年承担的一项河南省应用性课题研究曾对学校教师备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6.8%的教师认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21.7%的教师认为“备好课与上好课没有必然联系”;29.6%的教师选择靠“教师用书”备课,28.2%的教师选择靠“通用教案集”备课,26.28%的教师依据“教师用书和通用教案集”备课,只有15,4%的教师通过查阅资料“独立备课”。

21、于漪老师的“一颗三备”:

首先,动员和检验自己的能力,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经验及价值观来备课,写教案,即独立备课;

其次,参考辅助资料,如名师的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等,在对比中完善自己;

最后,通过课堂实践自己备课的质量,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拉长短板。

22、怎么写好教材解读文章:

首先,要明确写教材解读的文章的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播、交流,而是为了推动自己思考,或者说与自己展开内心的对话。

其次,对称读后感来写,即读教材文本写文章。

再次,在“读后感”的基调之上融合“教学问题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具体就是前文提到的五个方面----教学(学习)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开掘、围绕目标预设教学程序、预设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教学评价与反馈。

2022年1月7日星期五

23、写好教材解读文章的关键是两点:主题(目标)确定是不是恰当、适合,自己的“认知内存”是不是丰厚。

24、教案按照价值的高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掌控课堂,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打成学习目标。

第二个层次的教案,除了“实用”,还具有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工具的价值。

第三个层次的教案,能够在教学目标、流程环节、重点难点、情境与问题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资源、对学生的评价与引导等方面有突破和创新,对其他教师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指导性,具有学术研究的传播价值。

25、如果确认自己享受课堂,也乐于与学生相处,愿意把生命托付与课堂,那么打破发展瓶颈,提升教育生命的品质,唯一的途径就是专业发展。聚焦高价值教案写作,构建出自己的课程教学体系,会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生命“内需”。

2022年1月8日星期六

第三章写教后记和观课记

26、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被视为重要的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nsen)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叶澜教授“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的教诲,流传甚广。

27、对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粗略归纳一下、遗憾之处,以及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自学生的反应或反映)等方面进行记录与分析、提炼经验和感情,提出改进思路等。

28、怎样写好教后记?主要笔墨应该放在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写好教后记也有一些具体的方法策略:

第一、化整为零,深入反思,独立成篇,形成系列。这样写教后记,很容易写成“反思系列”。

第二、少些课堂实录,多些规律总结;少些细枝末节。多些“状态观照”。

第三、别让“课堂生成”喧宾夺主。教师在呈现和反思“课堂生成”时。不要停留于津津乐道它的“精彩”,而应在深入地想一想:“课堂生成”为什么会出现?

第四、事业宽一些,不局限于一节课。教后记、教学反思的写作,研究视野应再大一些------一节课后写一写,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全部完成后写一写,一个学期结束后在写一写。

29、从参与议课的角度看,写观课记就要涉及这样一些内容:

(1)找准观课时关注的点,或者说明确观课的目的,即我观摩这节课是为了什么。比如,要研究执教者的课堂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就把目光聚焦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上;要学习执教者的课堂驾驭技能,就要详细记录、研究他的课堂语言,以及各个环节和突发状况时的处理方法;要关注改进学生的学习状态,就要关注学生在教师教学组织下的各种表现。

(2)无论什么样的观课目的,都应该先了解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自己心中要有一个教学的“预设”,即如果我来上这节课会如何设计,要用那些方法给学生传递哪些重要信息。

(3)观课记最重要的就是结合自己的观课目的,对自己研究、探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阐述。

(4)观课记还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这里指学生的整体状态。

(5)观课记还有一个角度,就是从对一节课的研究延伸至对如何是好一类课的深入思考。

写作就是研究、反思,拿起了笔,就是踏上了专业成长之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