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老人似乎都特别能讲鬼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我小时候还没恢复高考,农村还是生产队集体制。当时孩子多,有月亮的夜晚,轻轻松松就能凑一大帮同龄的孩子,一起捉迷藏,一起玩抓俘虏之类的追逐 游戏 ,一起各种偷鸡摸狗的瞎作。也互相讲故事,这些故事好多都是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从大人聚会的场所听来的。

农村没有门槛,人们交往方便。那时候没有电视,大人们晚上,尤其是冬天晚上,也都会找地方聚会聊天。其中主要场所之一是生产队的会计家,一般生产队劳动一天,晚上会到会计家登记工分,许多人登记过后并不走,而是留下来聊天。还有是大队干部家,他们家一般油灯比较亮,往往是村里少数趁两样家用器的,也就是手电筒和收音机,在他们家能知道不少国家大事,所以也吸引不少人来。还有就是一些有点文化的老人的家,从前所谓有文化,也就是认几个字,看过三国水浒,听过民间艺人说评书。当然随便几个好友,不论谁家都可以聊。据说我们村从前有个油坊,常年雇了长工,每天晚上油坊舍得点灯,灯草挑得高高的,也常年都是乡邻聚会的场所。

聊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鬼故事。现在回想一下,好多是聊斋故事的近亲,有扩写的有缩编的,也不知道是跟蒲松龄一样听到了同源的古老故事,还是听聊斋故事层层转述的。还有一种地狱文化,是专门用恐怖劝人向善的,这种故事最吓人,现在去有的 旅游 点还能参观到一些展示品。另外是有些人自己亲身经历的恐怖事件,比如鬼打墙,见鬼火,夜遇劫道,或者灵异事件。

可以想见,当年农村的沙龙培养了多少会讲鬼故事的人才。如今农村晚上有电视,好多人去了城里、外地打工,聚会少了,视野开了,城市里这种聚会更是完全没有,现在的年轻人一旦见到正在讲鬼故事的农村老人,当然会惊奇吧?

你要请回答这个问题啊。

也不知道鬼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想,所以这鬼的事情啊,就可以,你随便怎么演绎他都可以上,他可以都可以和鬼扯上关系。不是也能和鬼扯上关系,坏事也更能和鬼扯上关系对吧?

实际上从这个家这个角度来谈哈,因为农村它的经济,相对来说不是很发达,他农村的很多人还是有一些迷信的这种思想,那在这个时候,鬼这个故事,好像跟鬼一切所相关的传说啊,典故啊,当地的这些奇谭啊,当地的这些怪论啊,都可以去做为别人进行演绎的这种素材。

为什么?因为说鬼跟任何人都不相关,他是说的一个虚无缥缈,甚至是不存在的,甚至是演义的,甚至是完全是彻头彻尾的,是虚构的这种话题。

但是这个不要紧啊,这可以当做别人这种社交的一种社交货币。有事儿没事儿,听一听,乐一乐,也算是满足一下,打发一下这种无聊的时间嘛,对不对?

农村的,旁边的人呢,也没办法去求证这个鬼的来源,因为没有人知道鬼,那所以这个时候呢,大家也是听得悠哉乐哉的,也当作是有 娱乐 啦,反正就是听他这么说说嘛,对不对?反正也没人当真,但是也没人反对。

农村讲鬼的这些老人哈。也特别多,也就是他有他这种存在这种逻辑和存在的这种现实的条件。

本文原创于《三农创业坑》,三农创业活下去,是第一位,活不下去,别谈梦想和情怀了,

小故事,大教训,少走弯路,不掉进坑里,是我们的初衷。

小时候一放假就喜欢去乡下舅妈家,(我舅妈很亲我)我在舅妈家每天晚上吃了饭后,舅妈都喜欢讲鬼故事给我们听,我三个表姐,一个表哥我们几个围着舅妈听的津津有味的,说实话我其实很怕,因为舅妈家所处得环境一到晚上很吓人,那时候她家里还没通电,晚上都点蜡烛。房子后面是条河,门口左边是个双人合葬墓,右边是家族的坟,前头是几个坟,又没院墙,乡下又没路灯一到晚上到处黑灯瞎火的。舅妈讲着鬼故事,我就不由自主的到处看,恐怕哪里出来个鬼什么的,越是听越是害怕,越害怕又越想听!我小表哥还喜欢吓我,说什么有大头人。现在想来舅妈讲的故事还很吓人! 我感觉吧可能是以前的人比较迷信,科学又不发达,对很多现象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就认为是鬼神什么的。那时候又没电一到晚上就到处黑黢黢的,其实上人们对黑暗都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所以就衍生出来很多恐怖故事!

看了这个问题,马上想到了小时候奶奶的故事。

我们那里老人说故事叫“拉话儿”。小时候,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晚上睡觉前,缠着买买“拉话儿”。

从奶奶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了,汉朝,唐朝,明朝,朝代更替, 社会 进步,新旧不同。从奶奶的故事里,知道了秦琼买马,程咬金三板斧,王莽追刘秀,蝲蝲蛄为什么中间腰很细,孙悟空大闹天空,猪八戒背媳妇等耳熟能详的故事。从奶奶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了读书人能做秀才,能考进士,读书破万卷,才能光宗耀祖,衣锦还乡。

当然了拉话儿的最多的故事就是鬼神故事和神话传说。阎王,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往往都是故事里的主角。

那个时候,从奶奶的故事里,我们知道的阎王爷,都是扬善惩恶的法官,他处理和用刑的人都是一些做尽了坏事,或者不知道孝顺父母,不尊重老人,或者好吃懒做,偷摸成性的人。

玉皇大帝呢,他个王母娘娘一样,则是一个不让七仙女下凡,不让七仙女和董永幸福生活在一起,让这对有情人天地两分,只能每一年一度农历七月初七才能“鹊桥相会”,匆匆一面的神。

还有太上老君,黑白无常,水漫金山的老法海,美丽的白蛇,仗义的青蛇,还有专门捉鬼擒妖的道士等等。

这些“拉话儿”实际上就是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也是民间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从本质说,也是不是一种自媒体呢?)。

在过去,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农村妇女一般没有文化,识字不多。这种“拉话儿”口口相传方式,就是最普遍的文化传承渠道之一。

在这些故事里,惩恶扬善启蒙教育,朴实义气的做人道理,劳动致富的简单道理,往往都是故事的深刻主题。而鬼故事呢,一般都是 社会 真实生活的反映,跟《聊斋志异》一样,虽然说的是鬼神,反映的却是人间善恶,也是对封建 社会 鞭挞和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潜移默化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知道了孝顺父母,勤劳本分,长幼有序,读书才能鱼跃龙门,邻里和睦好,家和万事兴, 劳动最光荣, 耕读传世家。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奶奶早已离开我们了。但是这些民间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却令我们终生受益,终生难忘,从来都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我们很怀念这些奶奶曾娓娓道来的故事。

过去农村老人非常迷信,家家都敬很多神位,像泰山奶奶、观音菩萨、老天爷、财神爷、土地爷、老灶爷等等。人们平常遇事只会烧香拜佛,祈求平安。

我自幼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小时候感冒时,经常见她祈祷,从小到大,不知道听她讲过多少“鬼”故事,有过去的、现在的,有村里的、村外的,有荒诞的、离奇的,还有发生在身边的。

其实这些事,有的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来自谣传。比如七月七这天下雨,说是牛郎织女的眼泪,日月食的发生,是天上的神狗在吃,夜晚迷路了,是鬼捂眼睛,做个离奇的梦,说是自己魂走了等等。

在他们那个年代,农村人大多都没文化,他们把平时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磷火),得不到正确的认识,自然就会往鬼神上面联想,然后一传十,十传百,经过几次流传和放大,故事就会越传越离奇。

加上过去农村落后,也没有现在生活丰富,大家在一起时,就会拿听说的故事来消遣,原本一个正常的人和事,讲的时候不免会添油加醋,经过多次演变,就成了一个丰富的鬼故事。

这个的确如此,小时候最喜欢听村里老人讲鬼故事了。

只要是因为谁家有事情,村里人就过来帮忙,吃完饭后,大家闲来无聊,就开始拉家常。

傍晚十分,如果人还没有散去,大家就开始讲鬼故事了。主人家也会添置一点茶水,少许瓜子花生小吃,以助谈兴。

老人们讲的津津有味,真的像是真实发生过一样,而且说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故事,也有从别处听来的故事。

长辈大人们,不时会插句嘴,小孩子不敢搭话,听的既害怕有入神,不过晚上睡觉就难受了,听了鬼故事总是害怕做噩梦。

老人们那个年代,似乎鬼故事特别多,而且好像以前的人很容易见到鬼,而如今鬼都不见了。

一方面可能是老人们很迷信,相信鬼神之说,另外鬼故事难免添油加醋,都是村里的人,大家难得坐在一起,就开始就吹嘘自己,怕是别人的故事主人公也换成了自己,权当是吹牛罢了。

我奶奶就是一个典型的“上古”时代封建女性。小时候我买回一个风筝,没来得及放几次她就给烧了,说红红绿绿的在天上飞不吉利。因为不识字,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只知道叫“施氏”。今年九十多岁,跟共产党一同出世,历经了许多革命,所以我也很敬佩她。她经常给我们讲她们那个年代的故事,比如我太爷爷打过老虎;她们当年生产队在河边碰到比人大的巨蟒的事;后来的文革、斗地主,还有很多很多。但奶奶不常跟我们说鬼神之事,在我们那儿生死鬼神是很忌讳的。但对于其他的事情,一件事能说上百遍,一点没夸张,比如湿手插电饭锅会触电这事,每次看见我煮饭都要说“你们煮饭的时候啊,一定要把手擦干,你姐姐有一次煮饭的时候没擦干就触电了…巴拉巴拉的”,我洗衣服的时候又开始念叨,当年哪个村的一个老头洗蚊帐放多了洗衣粉结果蚊帐全坏了……,我都能一字不落地背出来了。总而言之,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封建迷信和知识的低流通性导致的。虽然她有些聒噪,我还是很爱她。

我也遇到过 2004年上技校的时候 还是一个夏天 有天晚上睡着了 睡到半夜不治怎么突然就醒了 就感觉有人在我耳边哈气 哈气不带喘的 哈了好几下 我吓得动都不敢动 后来实在坚持不住了就翻了个身 结果听到哈气声去旁边那个没人睡的空位上了 第二天夜里我和宿友挤一张床 夜里又听见了 后来天亮我赶紧请假回家了 再后来来学校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再也没醒过 现在想想都害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