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应该告诉孩子点啥?这些书里全都讲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7

《月亮,你好吗?》

法国作家安德烈.德昂51岁时创作的作品,充满了法式浪漫情怀。

男孩划船去找月亮玩,没想到月亮玩嗨落水了。男孩把月亮捞起来带回家,给月亮弹琴唱歌、讲故事,一起跳舞,月亮累了,在男孩家睡了......

故事到此,很多人都觉得该结束了,或者“男孩把月亮送回去”再结束。可是,男孩并没这么做,而是又划船出去了,把太阳带回来了......

阅读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仔细观察月亮的脸色。月亮的情绪变化完全通过面部表情来呈现,颜色也有相应的变化,非常可爱。

《月亮的味道》

孩子最初都是用嘴巴来感触这个世界的,当面对一个感兴趣的事物,孩子最先想到的就是“吃一下”(嗯嗯,口欲期的宝宝都见识过吧),对月亮也是如此。

波兰画家麦克·格雷涅茨笔下的这个大月亮,看起来就相当“好吃”。薄薄脆脆的,像薯片?像薄脆饼?难怪书里那么多动物都在黑夜里觊觎着月亮,为了吃到月亮,动物们一个叠一个,叠起了罗汉……当小老鼠“咔嚓”咬下一小片月亮时,相信书外的孩子和正在读书的爸妈,都会在心中响起脆脆的“咔嚓”声……

读完绘本,和孩子一起赏月,看看你家娃是不是也想尝一口月亮的味道呢?如果月亮是月饼,那会是什么味道的呢?

如果孩子跟你说“爸爸,我想要月亮”,你会如何回答?在这本书里,艾瑞.卡尔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那就是:

爸爸竭尽所能地满足女儿的愿望,他举起长长的梯子,爬上高高的山,把月亮摘下来送给女儿。他想让女儿和月亮一起玩耍,可是月亮太大了。于是,月亮每天变小一点点……小女孩得到了月亮,每天都和月亮一起玩儿。但月亮越变越小,小到不见了!原来,月亮又回到了天上……

芝麻酱建议各位购买纸板书,里面有许多机关,可以帮孩子直观地理解空间变换,了解月亮的阴晴圆缺,也可增添阅读的乐趣。建议爸爸读给女儿听,妈妈不要吃醋哦~

小熊很喜欢月亮,他想送给月亮一份生日礼物,但是,小熊不知道月亮哪天生日,也不知道该送什么才好。于是,他不顾路途遥远,跋山涉水,来到山顶和月亮交谈,最后决定送给月亮一顶帽子……

幼儿阶段,孩子认为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也会很自然地跟各种事物对话;同时,渴望友谊、学习建立友谊,也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必经阶段,乐观积极的小熊真诚无邪地交友,让每个读者都感到温暖!

孩子的世界就是这样简单、纯真。中秋节的夜晚,赏月的同时,不妨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对月亮说一声:生日快乐。

月亮先生想找一个朋友,于是拜托月光男孩帮忙。月光男孩拎着篮子就出发了,他先是穿云而过,然后是飞机、一大群候鸟、风筝、气球、站在梯子上摘苹果的女孩、打扫烟囱的黑脸男人、红砖房、街道,最后“扑通”一声落到了水里……

一个从天而降的故事,配合独特的竖版创意,从下往上翻,上下两幅画连起来,就成了一个长长的图画,有新意,又很贴故事内容,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

凯迪克金奖绘本,中文翻译是演员黄磊的女儿黄忆慈(黄多多)。小猫咪第一次见到圆圆的月亮,误把圆月当成一碗牛奶,于是开始了追月行动,伴随着好奇、错愕、伤心、害怕等一系列情绪,最终失望地回家,但是回到家中却收获了意外惊喜。

小猫咪像极了初探世界的孩子,习惯用嘴巴体验世界,天然地认为什么都可以用来尝一下。作者采用黑白灰三种颜色,粗线条勾勒出整个作品,看多了五颜六色的绘本,中秋之夜,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黑白绘本,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哦。

在一间绿色的大房间里,一只小兔子躺在床上,“晚安,房间”,“晚安,月亮”,他向这个灯光柔和的房间里的一切熟悉事物:画上的三只小熊,气球,电话,座钟和短袜,小猫和手套,梳子……所有东西,一一道晚安。

这本绘本最早出版于上世纪的1947年,是经受住岁月考验的经典晚安绘本,每一页都细节满满,慢慢暗下来的室内灯光和月亮缓缓升起的窗外,相映成辉,预示着,小宝宝们,你们该睡觉了。

芝麻酱强烈建议各位购买英文原版,通篇文字韵律十足哦~

女孩遥遥每一天都眼巴巴地盯着月亮,盼望着月亮能早点变圆。因为,爷爷奶奶说,等月亮圆了,中秋节就到了,她就能见到爸爸妈妈了。遥遥跟奶奶一起做月饼,和爷爷一起做兔儿爷。中秋节这天,爸爸妈妈回来了,全家团圆,一起赏月、祭月。晚上,遥遥做了一个关于嫦娥的梦……

这是一个留守儿童盼望中秋合家团圆的故事,故事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与相聚之情表露无遗,让孩子更深刻地了解中秋节传承千年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意义。等孩子长大成人,再次读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诗句时,或许便更能有所共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