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论文怎么写?

初二的(北师大),根据生活中有关一次函数的实际问题,写一篇小论文,对此函数现象进行描述,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的方法和答案。这个怎么写啊,哪里有函数现象啊?而且这个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还要给答案。。

第1个回答  2009-02-09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

-----《可能性》教学反思

江夏小学 尹慧

《可能性》是一节实践活动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

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为让学生能很好地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边玩边学。

先预先准备好三个盒子,第1个盒子里放全部黑色的球,第2个盒子全部放黄色的球,第3个盒子放5个黑球和5个黄球。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请3位小朋友帮忙拿好3个盒子,另外再请3位小朋友上讲台进行摸球比赛,看哪位小朋友摸的黑球最多,哪个小朋友就获胜,在这里我强调一下摸球的要求,并要求只摸6次。在摸球的过程中,下面的小朋友都积极的参与游戏当中,其中1号盒子的小朋友摸了6次黑球;2号盒子的小朋友摸了6次黄球,一个黑球都没摸着;3号盒子的小朋友摸了1次黑球和5次黄球。并宣布了获胜的小朋友。

这时,我问小朋友们为什么1号盒子能全部摸出黑球,请小朋友猜一猜里面会是什么颜色的球?生猜玩后,我揭开答案,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猜对了,并说出了理由(因为盒里面放的都是黑色的球,所以一定能摸出黑色的球),这时我引导总结:从都装黑色的盒中任意取一个球,结果是什么?令吃惊的是我的这一提问竟有一个学生回答会摸出黄色的球。但我没有理睬这位学生,继续进入我的下一环节,这时我应该抓住这一机会让这一学生在摸一摸1号盒子,重新体验一下会摸出怎样的结果,这样也许他的感触更深刻。

同样地在引导第3 个盒子的时候,由于只摸1次黑球,5次黄球,学生也不能更好地说出在3号盒子可能摸出黑球也有可能摸出黄球。或者在这一环节因为只要求摸6次可能还会出现两种情况:第1种是全部摸出黑球,一个黄球都没摸着;第2种是全部摸出黄球,一个黑球都没摸着。出现这两种情况也是最难让学生用“可能”说出理由。这时我应随机应变,再拿出3号盒子让同学们摸一摸,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去加深理解。

通过多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有些事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活动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的存在于记忆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教学时通过让学生亲自在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整个学习过程完全处于自主参与的状态中。

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去拓展思维

教学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多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更好地掌握好知识,并延伸思维。我给学生设计了贴纸游戏,每4人小组合作,每组都各分好一张白贴纸 、红贴纸、绿贴纸。要求贴玩以后,要从里面取出贴纸有三种要求:一是取出一定是红贴纸、二是取出的不可能是红贴纸、三是取出的可能是红贴纸。在这里就给了学生创造了非常好地思维空间,通过合作、实践活动更好地拓展了学生地思维。其中第二种要求出现了几种情况: (1)、全部贴绿贴纸;(2)全部贴白贴纸;(3)绿、白贴纸都贴。同样地第三种要求也出现了几种情况:(1)绿、红贴纸都贴;(2)白、红贴纸都贴;(3)绿、红、白贴纸全贴。通过这个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更能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促进课堂师生交往

我们知道,《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标准》则反复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而且能使师生交往的关系融洽,在融洽的关系中比较轻松的获取了新知。在“摸一摸、贴一贴”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倾听者、交谈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获知他们的学习体验,知道他们在学习过程遇到了什么困难,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中,与他们合作,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和共同发展。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使师生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中更好地促进了师生的交往,使师生交往的关系更加自然、合理。

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获得理解、更熟练去运用。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的大空间,拓展认知面,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可能性》一课,在学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来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后,设计了这样几个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1、根据老师给出的具体情况,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句话或抢答。3、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生活里发生的事,并让其他同学来判断。通过这些练习,不但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无止境”,这次教学实践使我更加认识“教”也是“无止境”的。同时也使我深深认识到只有关注课堂的原生态,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发挥好教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的传输式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与对话,才能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由重教师的作用转变为以重人为本的发展,才能真正赋予课堂以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活运用所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无止境”,这次教学实践使我更加认识“教”也是“无止境”的。同时也使我深深认识到只有关注课堂的原生态,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发挥好教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的传输式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与对话,才能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由重教师的作用转变为以重人为本的发展,才能真正赋予课堂以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