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改革30年的变化

短小精悍,速度最重要!!!!!!!!!!!!!!!

第1个回答  2009-02-03
改革开放30年武汉城市居民生活新变化
2008-11-25 10:14:48 作者:刘鹏辉 本站原创|

改革开放3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城市居民生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这30年,是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也是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时期。

一、30年来居民收入增长39倍

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57.64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39.0倍,年均增幅达到13.6%。30年来,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

加快增长阶段(1978—1987年)。1978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59.04元。随着各项改革的展开,企事业单位调资、落实政策,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198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元,比1978年增长49.8%,年均增长22.4%;198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1.96元,实现了居民收入超千元的跨越。

高速增长阶段(1988—1997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经济发展明显加快。1988—1997年期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高速增长,10年里增长了3.4倍,年均增幅达到17.9%,1997年突破5000元,达到5573.04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连续增长最快的阶段。

平稳增长阶段(1998—2007年)。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生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工资制度改革,居民收入在较高的水平上稳定增长。2005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额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849.72元,跃入万元城市行列。1998—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912.52元上升到14357.64元,净增8445.12元,年均增长9.9%。

二、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外资、私营、合资等各种经济类型单位从无到有,就业渠道逐年增多,自谋职业已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从零到有,居民收入形成了多来源、多渠道的格局。

1、工资性收入稳步增加。工资制度、工资增长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有效地保障了职工工资收入的增长;居民就业观念的变化,使从事第二职业等其他劳动收入也明显增多。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559.18元,与改革初期的1980年相比,增加10123.70元,增长23.2倍。虽然30年来工薪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呈下降态势,但工薪收入在居民家庭收入中仍占主导地位,所占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

2、经营净收入从无到有。个体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武汉市城市居民经营净收入从无到有。2007年人均经营净收入为439.41元,比1981年增加了438.93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上升为3.1%。

3、财产性收入实现突破。随着居民投资意识不断增强,金融活动日趋活跃,1988年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零的突破。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43.41元,比1988年增加了141.61元,增长78.7倍。

4、离退休金等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4433.27元,比1980年增加4330.91元,增长42.3倍。

三、居民生活质量大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武汉市城市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消费需求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600.00元,比1980年的467.04元增长了21.7倍,年均增长11.4%。

(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居民生活水平正向富裕型迈进。恩格尔系数(食品占消费比重)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按恩格尔系数划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即高度富裕。1980年武汉市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8%;1993年首次下降到50%以下,为49.1%;2000年开始下降到40%以下,2007年受食品价格影响恩格尔系数上升为41.2%。

(二)饮食结构更加合理,向营养、科学、多样化方向发展。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4366.28元,比1980年增长16.1倍。其中:人均粮食消费300.93元,增长4.0倍;肉禽蛋水产品类消费2000.68元,增长27.5倍;菜类消费271.37元,增长13.2倍;干鲜瓜果类消费212.56元,增长21.1倍;糕点、奶及奶制品消费284.32元,增长42.9倍。粮食支出增幅远远低于肉禽蛋、果蔬等食品,表明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由“主食型”转变为“副食型”。

(三)衣着消费趋向高档、时尚、个性化。经历了从买布料加工成衣到购买成品服装的演变历程,个性化、品牌化、时尚化、成衣化成为主流。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141.55元,比1981年增长14.1倍。其中,服装支出810.68元,增长31.6倍;鞋类支出303.88元,增长12.6倍;衣着材料支出17.56元,下降38.5%。

(四)交通通讯消费进入快车道。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1007.54元,比2000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5.9%,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6.9%提升到9.5%,增加2.6个百分点。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私人轿车,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交通支出397.79元,比1980年增长99.5倍;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3.4辆,比2002年增加3辆。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全球化浪潮推动了居民通信消费,1980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通讯支出仅为0.24元,占消费支出比重为0.1%, 2007年上升到609.75元,占消费性比重为5.8%。截至2007年底,武汉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64.87部,比2000年增长9.1倍;每百户家用电脑68.46台,增长3.1倍。

(五)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初期,武汉市居民家庭居住水平较低,租赁公房家庭比重为85.0%,无房户家庭比重为3.0%;1985年有37.3%的家庭使用公用自来水,40.8%的家庭使用煤炭做饭。2007年,租赁住房家庭比重下降到8.1%,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8.25平方米,100%的居民家庭燃料实现气化,大部分居民家庭对住房进行了装修,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中有47.7户已接入宽带。

(六)居民家庭用品逐渐现代化。改革开放初期,居民家庭设备用品主要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为代表的低层次消费品。随着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三机一箱”(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和电冰箱)“新四件”迅速进入家庭,拥有量很快过半。20世纪90年代,盛行拥有“三双一彩”(即双卡收录机、双筒洗衣机、双门电冰箱和彩色电视机)。进入21世纪后,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需求基本达到饱和并开始升级换代,家用电脑、空调器、微波炉、淋浴热水器、数码照相机、消毒碗柜、饮水机、洗碗机、健身器材、摄像机、助力车等新型产品成为居民家庭的新宠,截至2007年底,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47.4台、电冰箱101.4台、洗衣机101.0台、空调器150.6台、照相机49.8架、淋浴热水器86.4台。

(七)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升。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为663.57元,比1980年增长613.4倍,比1990年增长121.9倍,比2000年增长59.2%;30年来,人均教育消费支出以24.8%的速度递增。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团体旅游支出241.01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2.6倍;人均旅游花费总额为352.87元,增长4.2倍。

参考资料:http://www.whtj.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x?id=293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