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措施”、“意义”两类地理体型的答题角度(50字左右)

应对某些自然灾害、国家兴建某项工程之类题目的角度词语

比如区位优势类可以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文,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等等这样的词语。。。

不求华丽只求简洁易记,拜托各位了!

第1个回答  2009-02-21
措施应该答怎么做或怎么解决,比如应对台风的措施是 加强监测和预报,及早防护;水土保持(黄土高原)的基本措施是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意义应该答这样做的作用或所带来的有利不利影响,比如三峡工程的意义是 可以防洪,发电,促进航运,带动旅游,使经济发展等

大致就是这样,我班主任是地理老师,教的不错,我学的也不错。希望你的地理能够提高!
第2个回答  2009-02-22
3.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城市环境特点: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城市中,由于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条件,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环节,将产生不利于人类生存的诸多问题。

<2>产生的问题: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工业大量集中,对城市环境造成不良后果:

①环境的严重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③绿化面积小。

4. 制定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1>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

五. 我国城市的发展:

1. 特点:

<1>城市化的进展是一个有计划逐步发展的过程,
<2>大中城市增长快,小城市发展缓慢;
<3>城镇人口的地区分布有了一些合理的改变,但仍不平衡

2. 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

六. 人类和环境

1. 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这里所讲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

2. 人类生活、生产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人类:

①给人类社会供应物质和能量;
②给人类栖息和繁衍提供含有媒质(空气,水等)的一定空间;
③容纳,清除和改变人类新陈代谢和活动所排泄的废弃物;
④把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反馈作用)。

<2>人类对环境:

①通过使用工具进行开发性生产劳动作用于环境;
②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
③通过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活动,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3. 环境问题的产生: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周围环境,周围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有时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甚至影响人类自下而上的种种问题,这就叫做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有一部分是自然原因形成的,包括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或者自然界本来就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如因缺碘而出现的大脖子病等。及自然界中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如因氟含量过多引起的氟骨病等。

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更多的是关注由于人为原因而引起的:

<1>滥采滥用自然资源,如滥伐森林、滥捕滥杀野生动物,造成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失调;滥垦草原,造成土地沙漠化,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并引起地面下沉,滥采滥用矿产资源,使有害人体的元素和放射性元素任其散落地表各地,污染环境。
<2>任意排放有害物质,使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污染和毒化环境,危害人类健康。
<3>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产生垃圾、污水、噪声、汽车废气、交通拥塞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
<4>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如修建水库大坝来注意生态平衡问题,引起土壤盐碱化,某些鱼类绝迹等。

4. 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3>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复习指导]

一. 影响人口增加的因素

人口增长是在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共同作用下进行的,特别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人具有两重性,即,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作为自然的人,其发展同动物一样受自然环境影响,服从生物学规律,这是因为:

<1>新陈代谢是人类生命的基础,而新陈代谢必须消耗物质和能源。
<2>人的生命过程在时间上是有限的,按照自然法则,人总要衰老以至死亡;
<3>维持人类自下而上的物质资料的生产,离不开自然提供的基础,如土地、阳光、水源等,

作为社会的人,它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制约,这是因为:

<1>社会产品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产物,但是,劳动者能否与生产资料结合,它们以何种形式结合,这是由生产方式的特点,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人类自下而上是以生活资料消费为前提条件的,能够养育多少人口的生活资料的总量,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3>人类繁衍子孙后代,要通过一定的婚姻,家庭形式来实现的,但是婚姻家庭状况和结构形式,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4>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上层建筑,诸如社会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人口政策以及疾病,战争等都对人口发展过程有重大影响。

二. 人口增长的类型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同一时期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很不平衡,按照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三者组合特点,可把当代世界人口增长分为四种类型:

1."原始型",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的人口增长率。
2."年轻型",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增长率。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此类型。
3."成熟型",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这是工业化成熟时期社会人口增长的一般模式。
4."衰老型",其特点是死亡率有低水平回升,并且等于或超过了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出现了零增长或负增长。属此类型的国家有法国、卢森堡、捷克、英国、比利时等。

三. 人口年龄金字塔

又称人口百岁图。表示特定地区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的一种形似金字塔的图形。图形的横向坐标以纵轴为齐,分别表示不同性别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占百分比,纵向坐标则表示各年龄组。

四. 城市生态系统

由城市环境,生物和技术经济共同构成的综合体。城市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中独特的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该系统的核心和主宰。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 自然界的结构和机能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通常是不可逆转的变化。如:大城市具有相当复杂的土地利用形式。各种各样的人工建筑等。
2.城市生态系统缺乏完整的生物成分,植被覆盖率很低,使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变得比较简短,稳定性差。
3.生产者的缺乏使城市不可能脱离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而独立存在。
4.城市是一个高度耗能和需要大量物质输入并有产品输出的开放系统。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依靠外部输入的粮食、蔬菜和其它食品来提供,依靠大量输入的矿物资源和农副产品提供生产原料和动力。

总之,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城市的功能与结构演变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只要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就会破坏整个城市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五. 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最主要问题

1.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这是因为:

①人类自身的生产不仅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且受环境承载量的限制。劳动力过剩或者不足都会影响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人口增长要同经济发展的水平,同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
②当前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③控制人口增长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2. 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这是因为:

①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是靠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素质的提高,对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③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既有政治经济原因和技术原因,也有认识方面的原因。提高人口素质将有利于消除不利的人为因素。

[范例评析]

1. 有关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一定高
B.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越快
C. 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逐年加快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答案:D
评析: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情况的了解。同时,让学生明白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是否合理的标准。有的学生认为人口稠密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高,这是错误的推断。人口自然增长率应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不取决于人口基数的多少。所以,选项A不对。也有的学生认为经济发达,人口增长率也高,而忽视了文化教育环节,这也是错误的。比如,有些发达国家人口停上增长,甚至负增长,所以,选项B不对。70年代以来,我国采取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速度变慢,选项C也不对。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才是E确答案。

2、下图是部分国家国内人口迁移情况,读后在横线上写出国家名称及首都名称。

答案:俄罗斯(莫斯科) 日本(东京) 德国(柏林) 美国(伦敦)
美国(华盛顿)

评析:以上五个国家人口迁移方向,正反映了世界工业由集中趋向分散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地区工业布局达一定的密度和规模时,必需这样的唯一道路。此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如何将"书本"的地理知识应用于实例中,将文字的知识图形化。要想解答好这道题,必须对前面世界工业发展有个较全面的了解。提醒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要注意前后联系,切不可孤立,静止地学习地理知识。

3、右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至T4的发展过程,读图并回答。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___②___③___
<2>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___ 。
<3>此过程被称为___
<4>该过程可能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有___ 、___ 、___ 、___ 等。

答案:〈1〉①城镇面积由小变大②城镇数目由少到多③由孤立城镇发展为城市群(带)〈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3〉城市化的过程〈4〉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任选四个即可)

评析:本题是检测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理解程度,解答本题,看懂图意是关键。题目中易产生误导的地方,或者叫带有迷惑性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第(1)小题是在不知道过程的性质时提出的,共用意是迫使学生首先看图答题,然后,如果学生对该部分教材掌握得不够熟,就正好应了"感觉到的东西不能立刻理解它"这句话。当然,有的学生能立即明白示意图的含意,正所谓"理解了的东西能更深刻地感觉到它"。本题的要害是第(3)小题,如能通观全题之后,对这问题能反应出可能是城市化过程时,那么对第(1)(2)两小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为,如果问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什么,即使没有记住数材的内容,在看了图之后,回答出城市数目增多,区域面积不断扩大也是不难的;同样,对第(2)小题材正确理解和回答也几乎是顺理成章的。反过来,对前面两题的回答,又可巩固本来不太肯定的判断、十分显然,通观全题,抓住本质问题,有助于进入良性的应试状态。

4、读下图(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之率及自然增长率图和1982年与1996年上海市人口年龄构成较图),回答下列问题。

〈1〉50年代,上海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___ ;自国家推行___ 措施后,197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___ %左右,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___ 。

<2>1996年与1982年相比,上海市0岁-14岁人口在总人口所占比重趋于___ ,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趋于___ ,这表明上海人口年龄构成已出现___ 的趋势。

<3>目前以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上海上述人口问题将带来___ 等社会问题。

答案:<1>高 计划生育 0.4 大幅度下降
<2>减小 增大 老龄化
<3>劳动力短缺

评析:此题重点考查我国建国以后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及20世纪70年以来采取的人口政策。人口增长过快或负增长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上海是我国最发达的城市,近年来人口出现负增长,造成劳动力短缺等社会问题。

5.读下面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图,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填出图框中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内容:①___ ;②___ ;③___ ; ④___ 。

答案:①自然原因 ②人为原因 ③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国土整治

评析:本题是因果关系分析的综合题,答题的关键是分析"环境问题"的因和果,图中大圆(环境问题)的左侧是反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右侧是说明协调人地关系,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尤其要注意"土壤盐碱化"方框在图中的作用,它的产生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因此,确定①和②不能根据此方框,而只能根据"地震"、"大脖子病"是自然原因,"乱砍森林"、"任意排放三废"是人为原因。

[能力测试]

一. 单项选择题

1.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

A. 18世纪70年代以后
B. 二次大战以后
C. 产业革命以前
D. 产业革命以后

2.下列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

A. 密西西比河流域
B. 赞比西河流域
C. 亚马孙河流域
D. 恒河流域

3.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是( )

A. 秦岭-淮河-线
B. 大兴安岭-太行山-线
C. 黑河-腾冲-线
D. 横断山-祈连山-线

4.下图中的A、B、C、D四条折线,能正确反映我国人口增长情况的是( )
第3个回答  2009-02-25
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天气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4、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作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六、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

①流域广,支流多;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③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七、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二潜水等水位线的应用:

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流向。

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潜水面的坡度。

潜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点,二者高程差即为潜水埋藏深度。若所求地点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交点处,则可用内插法求出该点地面与潜水面的高程,潜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根据潜水流向来判定。

利用等水位图合理地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设水井和排水沟。

三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

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八、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存在冰雪下线的海拔高度)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九、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另外,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主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和阴坡)十、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十一、开凿隧道问题:

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十二、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十三、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二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5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政策4、劳动力5、科技6、工业基础十四、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十五、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二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三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四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

注: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十六、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二举例:

例1: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①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②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③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④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①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②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③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④技术力量信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自从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

十七、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⑴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⑵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⑶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⑵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2、交通;3、政治、军事、宗教;4、科技和旅游。

十八、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⑴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影响小。

⑵地质: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

⑶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

⑷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⑴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⑵经济:经济发展了——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反过来,交通建设——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

⑶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⑷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稠密区,最大限度受益。

⑸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

⑹政治;京九线——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

⑺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注;公路选线的分析方法:

⑴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

⑵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

⑶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①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

②从微观上考虑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十九、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

1、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同样也要受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的点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如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起决定作用;而对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来说,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从总体上说:点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需要考虑场所条件、交通条件、客货流集中程度等。

港口需要考虑自然条件(水域、陆域)、经济腹地、城市等。

2、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

⑴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提供淡水和空间。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港湾⑵筑港条件:

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⑶腹地条件:

经济腹地:经济腹地的大小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⑷城市依托: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有利于港口建设和发展。

⑸政策条件:

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口注;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应用:如分析纽约港的主要区位因素:①哈得孙河为港口提供了淡水,避风的深水海港并且保证了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间;②哈得孙河口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纽约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③纽约港的经济腹地是美国最发达的东北部工业区,有多条铁路通往美国各地;④纽约港以纽约市为依托,纽约市是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具体来说,要考虑以下4个因素:①路宽;②与市内交通联系;③与市外交通联系;④工程量。

4、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⑴自然条件:航空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①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③气候条件:少云雾。

⑵社会因素;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⑶经济因素:需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二十、交通运输中的点、线的典型案例与区位选择:

1、京九线、南昆线和青藏线区位选择的异同⑴从完善路网、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与城市分布、自然条件、科学技术5个方面加以比较。

⑵突出共同点: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

⑶不同地位:京九线是全国南北干线,南昆线是西南地区出海通道,青藏铁路有利于开发边疆,加强西藏和内地联系。

⑷不同的自然条件:京九线突出沟通五大水系,多穿山跨河;南昆铁路穿越喀斯特地形;青藏铁路需穿越高山高寒气候区,此处地质地貌复杂。

2、“西气东输”管道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⑴建设“西气东输”管道的主要目的,是把西部塔里木盆地及沿线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能源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最终到达上海市。

⑵沿线选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沿线油、气田的分布(西段)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沿线穿越多座大山,三垮黄河并穿越多条河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2-22
意义应该是好的,不好的不必写。
评价才分正反两方面。
楼上回答的已经很好了,就给他加分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