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如何根据平仄指导学生朗读?该不该用这种方法去指导朗读?

现在我们这里有不少语文老师学着名师的样子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平仄学朗读,我也试了一试。后来一位大学里教古典文学的教授批评了我。说古诗里的平仄是按古音的规律进行安排的。而古音里的入声在现代已没有了。在现代,古入声可能是平声也可能是仄声,如何你按现代的四声来判断平仄,就有可能会错。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按现代声调就是“平平平仄仄平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你可不要把学生教错了。因此我很疑惑。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也值得探讨。
如果按这种思路进行教学的话,我建议教师不妨进行双语教学,什么是双语教学呢?一是用普通话,二是用方言,这里的方言不指定是哪个地方的方言,当然,如果使用客家话那最好。因为客家人是唐宋时期迁移走的人。他们的方言当中仍保留着很多古音。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的恢复字的古音怎么读。当然,不同地方的方言,仍多少保留有一些古音。为什么普能话就没有呢?我们知道,普通话是在北方人的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严格的说,其实就是北京话。北京是元明清的故都,元代是蒙古族的天下,蒙古人是北方人,他们对汉文化的承袭有折扣。明代虽然仍是汉人天下,但清代又是满族之天下,满族是文化承袭上,一样有折扣。一直到清亡。北京这片土地上,大多时候生活的主要都是北方人,他们的语言不知不觉就在那里扎根了。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统一全国语种,制定出了普通话。普通话将古四声中的入声直接剔除,致使我们在朗读古诗词的时候,不能再合格合律。但是其他语言却循规蹈矩的在语言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在古音不断消亡的同时,其实还是有大多数古音仍被保留。据说,古代的四声,除了在声调上的变化外,还有在发展长短上的变化,而入声就是发音非常急促的音。
在此,用格律教学诗词的老师,不妨也学习一下吟诵。吟诵是用音乐节拍来表达平仄的方法。比如,遇到平声字的时候,拍子较长,而遇到仄声时拍子较短,而遇到入声则拍子更短,表现出促发音。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依拍子就可以表现为“秦时——明月汉时——关——”。具体的可以百度搜索一些关于古诗吟诵的资料。有一种传说说,古诗是配谱可唱的,但从来没有人见过谱。是谱真的消失掉了,还是我们没发现。因此有的学者专家认为,其实古诗的谱是音长音短谱,依韵行腔,并没有固定的“朵、捋、米”的规定。
这此是我平时有阅读古诗词时积累的资料,不定是齐全和正确,仅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03
我觉得你应该这样教!音律对于理解古典诗词是很重要的,不必听那个教授的,古音与现代发音不同的字毕竟不多,你按照现代的发音教就可以了...
对于小孩子,记住最基本的规律就行了,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平仄交替...话说我不是学文学的,所有这些建议仅供参考,呵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