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兴办洋务,渐图自强的思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曾国藩后期政治生涯, 核心目标是兴办洋务,渐图自强 。薛福成评价曾国藩生命末期的努力说:“ 居恒以隐患方长为虑。谓自强之道,贵于寸铢累积,一步不可蹈空,一语不可矜张。 其讲求之术有三:曰制器,曰学校,曰操兵。故于沪局之造轮船,方言馆之译洋学,未尝不反复致意。”

曾国藩知道,所谓洋务不是办几个工厂就算完成的。他曾为江南制造局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设翻译馆。他说:“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 。”因此他聘请英国人伟烈亚力、傅兰雅,美国人林乐知、玛高温等人,大批翻译西方科技书籍,先后达160种,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因此成为晚清时期中国的翻译中心,为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曾读过不少制造局翻译的书,对他们的维新思想的形成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

1868年9月,曾国藩在北上赴京的途中,写信给曾纪泽谈及此事:“李相(李鸿章时为协办大学士,故称李相)创立上海、金陵两机器局,制造船炮,为中国自强之本,厥功甚伟。余思宏其绪而大其规,如添翻译馆、造地球,皆是一串之事。”可见在曾国藩看来,洋务是一个整体、一个过程,打个比喻就是清末的洋务运动不是简单做个机械场就能把原始人困在生产线上生产苹果手机。这就不是一两件简单而孤立的事件,是一个涉及文化、科研、教育、生产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

这一串之事中, 私以为,至关重要的就是开 派员留学 的先河 。

向曾国藩提出留学计划的是一个名叫容闳的特殊人物。

容闳是广东人,幼年家里因为贫困,不得已把他送到“洋鬼子”的学校—澳门教会办的马礼逊学校读书。后来他居然得以随美国老师到美国,并考进了有名的耶鲁大学读书。1854年,容闳回国,试图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同治二年(1863),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军械所需要采购西洋机器,在他人的推荐下,曾国藩召见容闳,并派他到美国去购买机器机床。容闳由此与曾国藩相识相知,对曾国藩深具好感。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曾文正者,于余有知己之感,而其识量能力,足以谋中国进化者也。”

1870年10月,曾国藩向朝廷提出派人赴西方留学的事。他说: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制造机器等事,无一不与造船练兵相为表里。其制则广立书院,分科肄业,凡民无不有学,其学皆专门名家……其国家于军政船政,皆视为身心性命之学。如俄罗斯初无轮船,国主(即彼得大帝)易服微行,亲入邻国船厂,学得其法。乾隆间,其世子又至英国书院肄业数年,今则俄人巨炮大船,不亚于英法各国,此其明效。

也就是说,西方国家军事上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技术厉害。他们的地理学、数学、测绘学、工业技术,无不与军事相关。他们设有许多大学,大学里设了许多学科,凡是百姓,都可以有机会学习,所以出了许多学术大家。他们把科学技术当成身心性命之学。所以当初俄罗斯没有先进的轮船,彼得大帝就微服私行到欧洲,亲自到造船厂学习技术。中国乾隆年间,俄罗斯皇子又到英国留学。所以如今俄国人的军事技术不输于英法各国。

一般以为俄国彼得微服到欧洲学习之事,是康有为介绍给清朝皇帝的。其实在康有为之前二十年,曾国藩已经提到过这件事。

1871年8月18日,曾国藩从直隶总督再次回任两江总督半年多后,与李鸿章联衔将此事正式上奏。奏折的名称为《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习技艺以培人才》。

曾国藩等拟订的计划,是选择十三四岁到二十岁,并曾经读过数年中国书的少年,到美国学习。计划在四年内每年派三十名幼童,四年共一百二十人。幼童到美国后,先学习中小学基础课程,待达到相当程度后,再入大学,其中一部分优秀的,可入“军政、船政两院”学习,即入陆军、海军学校。学习十五年左右,回国的时候,恰好三十岁上下,可以报效国家。

这个建议被朝廷采纳。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三十名幼童,从上海登上美国的远洋轮船,远赴美国留学 。如此大规模派人到国外留学,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此时曾国藩已同年去世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