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51:《曾国藩传》:读书对曾国藩的影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曾国藩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个伟大的军事家,他还是个读书人和学者。读书可以说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曾国藩十四岁参加科举,六次落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也就是文章被当作反面典型全省示众。这次刺激使他从死记硬背的方式到反思写文章的大局观,于是考中了秀才,举人,进士,考试从此一帆风顺。

这时候他读的都是应试教材,四书五经。好在基础扎实,写文章有理有据,逻辑清晰。但是并没有学者风范。

刚刚到北京当官的曾国藩不光是见识狭窄、观念鄙俗,觉得自己视野狭窄,境界低劣。

他开始读书洗去鄙俗之气,读理学经典,儒家经典。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你棵树渐渐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

他读书让自己立志做一个圣人,给自己立了十二条日课。

他赤手空拳创立了湘军,打太平天国的太平军。但是被皇帝瞎指挥,被地方官员排挤,失去了湘军还被解除兵权,是人生大祸。然而祸是福之基,在灾祸中不能自暴自弃,应该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 老庄著作。几千年前的圣人之言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让他恍然见到了另一片天地。

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可以说老庄的哲理改变了他的性格。

曾国藩从老庄著作中学到的:

太柔则糜,太刚则折,

刚自柔出,柔能克刚。

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就这样,曾国藩完成了自己的“中年变法”。待人接物,前后势若两人矣。这次出山,曾国藩的朋友们惊讶地发现,曾国藩变了,变得他们几乎不认识了。

第一,他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

第二,他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

第三,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

以前他做事直来直去,不太讲求虚文俗套。现在则和那些庸官俗吏一样注意礼仪排场。

练兵之初,曾国藩不光对同僚不假辞色,甚至对皇帝说话也句句如钢似铁。皇帝给他下过多次指示,都被他以不合实际为由直接顶了回去。

以前曾国藩是斑马群中的野马,自然引起斑马们的群起攻击。现在他也涂上了斑纹,以便让斑马们误认为自己是他们的同类。

他指出自己为人处世的四大缺点:

1.偏激,好名,也就是过于重视获得好名声;

2.喜欢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恶;

3.做事有始无终;

4.待人接物过于怠慢。

那么怎么做呢?也是四条:

1.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场想问题;

2.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

3.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

4.接人待物要更诚更敬。

所以我们要学习曾国藩,从书中学校为人处事的智慧,经世致用。

曾国藩是个读书人,却可以行军打仗,他的战术是 结硬寨,打呆仗。在长期攻打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非常有大局观,很多事情都有独特的见解,总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可以说是具有大局观和雄才大略的用兵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