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古诗词填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6

1.古诗文默写

(1)吞声踯躅不敢言。 (2)芙蓉泣露香兰笑。 (3)开琼筵以坐花

(4)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试题分析:“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踯躅”“琼筵”“坐”“眇眇”“予”“袅袅”等。

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诗歌鉴赏题答案

1。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作品开篇便巧妙地从水泻地面四方流淌这一现象入手,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以其超常的感悟诠释了人生的某种哲理,即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似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由此可见,这两句开篇语,通过“泻水”这一寻常物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当时社会门阀等级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悲愤、抑郁的心情一泻无余。 2.。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在这两句诗里,诗人对眼前这些人间不平事不是去直接呼吁和呐喊,当然,这也是像诗人这等社会地位低微之人的呼吁和呐喊所不能起改变的。

因此,诗人只能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不正常现象,并渴望从不能像他人那样“行叹复坐愁”的追求之中求得心灵深处的慰藉和解脱。从“人生亦有命”一句看,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而从“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看,诗人的思想意识深处又蕴藏着不甘寂寞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因素。

3.。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酌酒以自宽”表现出来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不平衡,一种无法改变现实的可奈。面对不平又无可奈何才借酒消愁,聊以自慰。

然而,自古有道“借酒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诗句写得含蓄蕴藉,寓意深厚,这一处理方式比起直接诉说心中的悲哀和苦闷的正面描写手法来,表达程度和艺术效果都要好得多。 4.。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作品写到这里,诗人的情绪已经积蓄到了一定程度,再也抑制不住愤懑的情怀。

人不是草木,不是石头,长期处在这种门阀等级社会制度的压制下,面对眼前社会的重重黑暗,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啊?作品写到这里,按常理说下文中的诗人应该是笔如刀枪,是满怀激愤地去评击时弊,去控诉世道的不公平,然而笔锋一转,确是令读者瞠目的“吞声踯躅不敢言”。 “吞声”,话到舌前又咽回去了;“踯躅”,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的样子。

前句说“岂无感”?此处却“不敢言”,可见当时的现实社会黑暗到了极点。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但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3.拟行路难的名句

行 路 难

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 应该是写在天宝三年(公元774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于是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而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却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才学识见如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馋而“赐金放还”从此险山恶水,天各一方.

未来的生活中,闲来垂钓,宛如昔日垂钓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而历史上又有的这样一个典故: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