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诈骗的本质仍是「爱情」?爱情的骗子是想爱我还是骗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作者\林昱萱\周裕翔\苏益贤

爱情的骗子

「不好意思,能请问你的名字吗,我的手机通讯录有你,但是我没有备注。」那天,她在手机的 Line 中看见一个陌生的讯息。

她点开了大头照,这个男生有着迷人的笑容,但她实在没什么印象,两个人聊了一下,才发现原来是个乌龙,这个男生叫做 Gordon,三十二岁,广州人,目前在香港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可能当初在输入哪个客户的电话输入错了,不小心就加入了她的帐号。

她想,大概是因为都独自在异地工作的关系吧,两个人好像格外投缘。从随意地聊著,到每天早晚问候、关心,再到语音聊天,接着开始以老公、老婆互称。他们编织著以后共同生活的美梦, Gordon 总是说他要多赚点钱,赚够了钱就和她结婚,到时候两个人不管在哪,都有彼此陪伴。

她也曾对这样的恋爱感到不安,可是 Gordan 说「想念她」总说得那么真心,总要她工作不要太累,又像真替她心疼。况且, Gordon 去到哪里都告诉她,又时不时拍下各种照片传给她,让她有种自己好像真的一直在他身旁的感觉。更重要的是, Gordon 说他已经安排好休假,等下个月他手边的专案完成后,就飞来台湾来找她。

转眼间,再过几天就是 Gordon 来台湾的日子了。这天 Gordon 突然传讯息给她,说有个超级好的好消息。她一头雾水地追问, Gordon 才接着说,其实他最近忙着的投资专案,公司借由特殊管道获得一些内线消息。

公司会透过专业分析师的计算决定 VIP 客户进入股市的时间,进行短线操作,照之前的经验,获利大多落在二十到三十倍之间,这种状况可遇不可求。

Gordon 解释一般来说,要成为 VIP 客户对于资产、下单交易金额都有严格限制,但这次因为有个客户要移民,公司急着找人代替,而 Gordon 跟进这个专案很久了,所以公司才容许他找人代替,且要求这个人必须是 Gordon 信任的人,Gordon 说这个机会非常难得,还因为怕引起金管局注意,限制每个 VIP 最多只能投资五万美金,他已经帮她争取到这个名额,只要准备五万美金,其他文件 Gordon 会帮她准备,只是时间要快。

她觉得有点不安,但 Gordon 告诉她,这是个万无一失的投资机会,若不是因为他是员工不符合资格,他早就投资了。但她还是觉得不妥, Gordon 一开始耐心向她解释,跟她说除了希望两人一起为将来结婚努力外,也是舍不得她现在的工作压力大。

后来他话开始说重了,说为了帮她,自己还跟朋友借钱先拿给公司做担保。想不到在她眼中这些都不算什么,她完全不想为他们的未来努力,「如果对你来说,这段感情只是玩玩而已,我们还是到这边就好……」。她尝试解释,但 Gordon 似乎还是无法谅解她。

她想起这段日子以来他的关心、他的笑声、他对自己的心疼和安慰,想到 Gordon 完全不迟疑就决定要帮她担保,她觉得很愧疚。虽然还是不放心,但她决定要为 Gordon、为了两个人的未来勇敢一点。之后两天,她向几个朋友借了钱,凑到五万美金,汇到 Gordon 给她的帐户。

「老婆,你不要担心,老公会帮你处理好其他文件。好期待下礼拜去台湾见你喔……」这是Gordon 传给她的最后一个讯息。

推荐阅读:爱情里的「门当户对」:选一个懂你的人

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要

在这些爱情诈骗的新闻底下,偶而会看到一些不太友善的评论:「这些人是有多饥渴?这样也被骗!」老实说,这样的论点有部分正确,但也有部分错误。「因为太过饥渴而陷入骗局」可能不是「这些人」才会,而是「几乎每个人」都会。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 Roy Baumeister 与 Leary, M. R. 的论述,对归属感的需求是人的基本动机,你不仅仅是 「想要( want )」 得到归属,而是 「需要( need )」 得到归属 —就像你需要吃(至少达到最低量的)食物,你需要拥有(至少有最低量的)持久、重要且正向的人际关系。

想确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吗?你可以回想最近几个在生活中实际让你产生强烈情绪(不管是正向或负向)的状况,你很可能会发现这些情绪常常都和「你与他人的关系」有关。

所以,也许是独自在异乡工作又融入不了公司、也许是感情路总走得不顺遂、许是家人间感情特别淡薄……对于那些归属感需求未获得满足,或者说,对正向人际关系感到「饥渴」的人,特别容易被吸引进这样的骗局中。他们不一定是从一开始就期待这段关系发展成亲密关系,但他们确实「需要」一些正向的互动对象,而这个「需要」就趁势被利用。

美就是好

再来,我们会发现,诈骗集团常常使用外表吸引力强的照片。虽然这件事情可能显得太过理所当然 —既然要以 *** 人,自然要使用长相帅气或面容姣好的照片。但除此之外,外观吸引力的效果可能比一般人想像的更大。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我们会把外观的吸引力和其他良好的特质相连结,也就是「美就是好的刻板印象」(what-is-beautiful-is-good stereotype)。

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长相好看的人,我们常会觉得这个人有比较好的社交技巧、受人喜爱,也更容易觉得这个人是有能力、聪明、且身心健康成熟的。这些刻板印象会让我们更容易相信他所营造的背景,以及后续的骗局。

有时候,虽然不「美」也不一定不「好」

有些人可能会质疑:有时还是会听到有长相平庸的人成功进行爱情诈骗啊!(这种状况在非网路/实际见面的爱情诈骗中可能较容易见到,因为实际见面难以伪造真实的长相)。没错!不过我们可以注意到,这种状况受骗的可能以女性居多,这是来自于男女性在心理需求上的差别。

有时候,亲密关系像是一种社会交易,我们尝试在互动的过程中,彼此付出、交换,让双方都得到一定的满足,我们在交换的经常不是客观的利益,而是自尊、爱和归属感等等。

在 Li, Bailey, Kenrick & Linsenmeier 的研究中发现,在选择长期亲密伴侣的交易市场中,有些特质或条件是「必需品」,有些则是「奢侈品」— 虽然身体的吸引力对男性而言是必需品,但对女性来说,对方拥有的地位和资源才是必需品;此外,才智与亲和力则对男女性皆是必需品。

我们在 「择偶预算」 充裕时,通常必需品和奢侈品都想要,所以这时男女性在<选择对象的条件上差异不大,可能都会希望对方是外貌吸引人、社会地位高、又亲切又聪明的高富帅/白富美。

但是,如果 「择偶预算」 非常有限时,我们会尽量将预算投注于必需品中,让我们至少能够得到基本的满足,这时候男女性的差异就显现了 — 相对于男性,女性没有这么在意对方的外观吸引力(女性的 「奢侈品」 ),但女性会更重视对方是否有基本的财力与社会地位。

这种两性在择偶上的差异可能来自于演化或者社会文化的影响。演化观点认为,能够促进后代繁衍和生存的特质会较容易被保留下来,因此女性的价值在于具有更健康、更能繁衍后代的身体(可从身体的吸引力及年纪获得一些线索),而男性的价值则在于提供给后代足够的资源(可以用地位、财力、勤奋程度等来衡量)。

因此,演化过程中可能逐渐发展出这种让男女性得以去观察、重视不同条件的心理机制。而社会文化观点则认为,相对于男性,女性在大多数的社会中能够获得地位、权力和资源的方式较少,因此她们会找寻有这类特质的男性,以获得向上流动的可能。

当然,在提及两性差异时,我们说的是「平均而言」或「有较多的男性/女性会这样」,所以一定也会有将外貌当作必需品的女性,或者特别重视另一半社会地位的男性。但对于诈骗者来说,他们不需要「量身订做」,他们只需要掌握大多数男性或女性特别在意的部分,并且在遇到无法被吸引的人时,转而去欺骗别人就好。

因此,从新闻上面,我们会看到很多女性诈骗帐号(这边指的是,诈骗者帮自己营造的角色是女性 — 从警方破获的诈骗集团中发现,有些女性诈骗帐号在萤幕后其实是不折不扣的男性)用自己经济状况不佳、生活困难来行骗。

但是男性诈骗帐号较少营造出这样的背景,反而常会蒙骗对方自己是工程师、机师、金融专业人员、律师等专业人员,仅是因为资金周转不灵、家中突有变故、或有额外的投资管道,所以需要金钱。

推荐阅读:在爱情里,大家都在找对的人;在婚姻里,大家都在找对方的错

难以转变的第一印象

再回到诈骗者对诈骗对象的初步接触,不管他运用的是人对归属感的需求、美就是好的刻板印象、或是营造出特别容易吸引到对方的背景与特质,当好的第一印象产生后,这个骗局就已经完成一半,这是因为讯息呈现的顺序对我们的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 一开始呈现的讯息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就是心理学中说的 「初始效应」( primacy effect

虽然在我们审慎考虑、持续提高警觉的状态下,初始效应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小,但是,大多数的人际互动中,我们其实不会特别在意、反复确认自己对另一个人的印象是否正确、会不会过度美化。当有了初步印象后,我们常常对后续的资讯就没这么在意了。

甚至有些陷在骗局中的人,即使面对其他人的提醒和质疑仍深信不疑,「我们都相处了那么久的时间,他怎么可能骗我这么久,还一点破绽都没有!」这其实是因为我们的脑袋会自动帮这些诈骗者圆谎。

诈骗者可能从一开始就展现了对你的关心,也有意无意提及他去做志工或提到朋友都说他心肠太软,这些都是为了营造出你对 「这个人是温暖的」 的印象。在有了这样的第一印象后,我们就较容易出现先前曾提到的「验证偏误」,也就是我们开始会去注意、寻找能够支持原先想法的资讯,或用比较支持原先想法的方式去解释资讯。这是因为我们的脑袋喜欢 「一致性」 ,所以有时候即使获得一些跟原本印象不一致的讯息,脑袋也会帮我们进行 「自动校正」

例如:诈骗者可能一时疏忽,不小心说出较冷漠的言词,但我们不太会转而认为「他其实不温暖,是一个冷酷的人」;而是更可能用一种较曲折的方式去解释原本的印象,例如「他是个温暖的人,不过他也很冷静、理性」。因此,可能会让我们错认,把骄傲解释成有自信、无礼解释成率性。

此外,当某类印象形成后,我们可能会出现 「自我实现预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影响到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并进而验证了原先的想法。比如说,当温暖的第一印象形成后,可能会更愿意透露出自己的烦恼和心事,而诈骗者便更能展现出对你的支持和鼓励。接着,因为常常听到他的支持鼓励,会让你觉得他果然是个比别人更温暖的人。

不过,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若愿意向其他人透露烦恼和心事,别人也许也会有一样的温暖反应。所以不一定是诈骗者比较温暖,而是因为你觉得并创造让他展现温暖的机会。由于你的「自我实现预言」,诈骗者并不需要一直主动表现得比别人更温暖,就能继续维持这个假象。

因此,在防范诈骗时,务必小心,有时挖洞给我们跳的人,其实就是自己!一旦诈骗者成功让你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你就会自动地去寻找那些支持的证据(验证偏误),甚至主动创造让诈骗者展现良好特质的机会(自我实现预言)!这是诈骗集团整合两种心理学概念的应用。

人其实不擅于侦测谎言

社会心理学家 Bond 和 DePaulo 曾经整合了两百零六个关于侦测谎言的研究。结果发现,平均而言,人们在区辨真话和谎话的正确率是 54%(其中,成功识破谎言的比例是47%,而判断真话为真的比例是61%),和乱猜也能有 50% 正确的结果相比,这似乎不是一个让人感到骄傲的表现。即使在一些,我们认为应该比较能侦测出谎言的人,例如执法人员、精神科医师、法官等,研究发现他们的判别表现其实也并没有比较优异。

但不擅于侦测谎言还不是太大的问题,更大的问题往往是过度自信。研究发现,人们在估算自己判别真话与谎言的正确率时往往都会高估。而且,对自己区辨谎言能力较有自信的人,实际上表现并没有比较好,事实上,他们更容易会判断别人说的话是真话 — 不管对方讲的是真的或假的。此外,对于亲近的对象,我们往往对自己的判断会更有信心,也更容易判断对方说的是真话。

这也代表今天当有人刻意要欺骗时,我们其实并没有精准的能力能判断这是不是谎言,这个能力的正确率甚至只比用骰子丢好一点点。但我们常常会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尤其当欺骗你的人是很亲密的人,你很容易就会觉得「我很了解他,我很清楚他是不是在说谎」—虽然这在其他人眼中看来是执迷不悟。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某部分和我们的「动机」有关。有的时候,我们太希望看到自己幻想中的样子,这种强烈的希望会让我们视而不见丑陋的真实。所以尽管有些受骗的人在过程中也曾试着查证,但就在看似快要揭穿谎言时,又会自圆其说:「他们网站可能太久没有更新了」、「公司可能太小了查不到」、「可能我误会他的意思了」、「他应该一时口误」、「大概是我记错了」、「他可能正在忙」等等。这种自圆其说、合理化,在你已经将对方视为亲近的人时,就更容易出现 — 因为我们的脑袋是偏心的。

偏心的大脑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与亲近他人有关的讯息」,和处理「与陌生人/较疏远的人有关的讯息」时采用不同的模式,「与亲近他人有关的讯息」的处理方式会较接近「与自己有关的讯息」。

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会对「自己」偏心。比如说,我们比较容易记得和自己有关的事情。

这种偏心可能导致两种现象: • 自利偏误:成功时觉得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与性格」,失败时则认为是「环境或运气因素」导致。

• 乐观偏误:觉得自己将来发生好事的机会比其他人来得高。

而这种偏心,也出现在看待亲近的人的时候:我们比较容易记得和他们有关的讯息,常把荣光归于他们个人而不是环境或运气,若当我们觉得自己比其他人幸运,那这些亲近的人就跟我们一样幸运!

总而言之,我们的脑袋在看待这些亲近的人时,就像使用粉红色滤镜,看到的似乎总比现实更美好一些。

这种正向错觉在一般状态下,不一定是件坏事。心理学研究发现,正向错觉和亲密关系的满意度有关,而且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当你对这段亲密关系越满意,就越容易对另一半有正向错觉,并且,当你对另一半有越多的正向错觉,也会让你对这段关系更加满意。

但在诈骗情境里中,这样的错觉可能会让你陷入危险,因为觉得对方是好的、善良的,所以可能更难觉察谎言。此外,当你觉得自己和对方比别人聪明、幸运,也就更容易相信自己真的遇到绝佳的投资机会,而不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

从吸引到承诺

是因为受对方吸引,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对方视为自己人生中重要的另一半,而「相信对方」不过就是在维系感情、共创未来的过程里,自然的反应。

想像一下,今天如果是你的稳定伴侣,跟你说有个绝佳的投资机会,你考虑的重点,大概不会放在对方是否欺骗自己,而是投资的可能风险和获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本案例是单次大笔金钱的诈骗,但有些人被诈骗的过程是多次、一次一些的(例如某些诈骗者会谎称自己的亲人生病住院,多次向对方诈取医疗费用)。研究发现,在付出的过程中,其实会增进我们对关系的承诺。

这有点像是爱情中的沉没成本(已经付出且拿不回的成本),因为我们投资于爱情中的事物在分手时是无法取回的(即使可拿得回金钱、物品,但我们还是拿不回付出的时间、青春、或因为这段感情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所以当我们投资得越多时,我们就越舍不得放手 — 你的付出,会让你对这段感情有更大的承诺,并且更可能愿意继续付出下去。

在爱情里我们都在意「公平」

前面的段落曾经说过,亲密关系像是一种社会交易。在这个交易中,如果两个人收获与付出的比值是差不多时,我们对关系会比较满意,也就是说,两个人付出的程度不一定要完全一模一样,但如果某一方有较多的付出,他也会得到较多的收获,这样的关系便仍会维持平衡、稳定。

虽然我们很容易想像,付出多而收获少的人很可能会对关系感到不满,但是,对于付出少而收获多的人,他们也不一定感到快乐,他们很可能会出现深切的罪恶与自责感。

在本章的案例中,诈骗者就试图强调自己的付出 — 不仅是他跟朋友借钱担保的部分,还包括了他的信任、他对未来的规划、他一路以来的关心等等,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那个没什么付出却得到很多的人,借此驱使对方借由多付出一些金钱来减低自身的罪恶感。

爱情诈骗的本质仍是「爱情」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他们完全没有见过面,怎么能陷得这么深?确实,在过去最能够预测两个人会不会在一起的因素是两人有多亲近,但这种亲近,在网路时代,已经不是物理距离的亲近。

频繁的社交软体互动,可能比实际生活中的点头之交让人感觉「更亲近」,他们只是「还没有」见过面罢了。事实上,我们周遭的确有因为网路交友而建立起稳定伴侣关系的人,不是吗?

虽然可能用外观的吸引力来进行第一步接触,但这类爱情诈骗的核心,其实是我们对归属感的需求、我们对感情的付出与承诺,诈骗者一边用罪恶感来驱使你,一边用美好的未来吸引你,加上我们脑袋的粉红色滤镜,便可能陷入骗局而不自知。

如果你愿意,可以来想像一下,若自己的另一半跟你说这些诈骗集团的用语,这时你可能会发现那些话听起来便没有那么荒唐 — 因为我们脑中考虑的不是诈骗的可能,而是爱情的可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