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读书笔记(2000字以上)。希望写的符合生活化一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4-12
佛性思想。佛性是六祖惠能的基本思想,也是《六祖坛经》的核心理论。关于佛 性,首先,他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以成佛,这一思想在他第一次参见五祖弘忍时,就明 确的表示出了“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猲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这一 番不同凡响的回答,强调了佛性人人具有,在成佛面前众生平等。其次,他认为自性本来清 净,在惠能看来人人所本具有的自心、佛性是本来清净,纤尘不染,就象日月一样,永远明 郎,只是由于妄念浮云之所覆盖,才遮盖了清净的本性,如他所说: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 在自性”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这些都说明了自性是本来清净的。 然后,他认为自性本来具足,含藏一切万法, 《坛经》中说: “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 、 “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 ” 这些都说明我们的自心、自性是万物的本源,一切万法无非是自性中所现之物。所以他说: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最后,他还提出佛性不二的思想,惠能认 为佛性真谛超越万法,不落有形,是非常非无常、非善非不善, 即佛性是不二的。如他所说: “佛性是不二之法, 《涅盘经》明其佛性不二之法,即此禅也。 ” (二)般若思想。般若思想可以说是慧能禅法思想另一大理论来源。在《六祖坛经》中 惠能始终是以般若为方法,以如来藏佛性为目标,用般若的空观来破除烦恼的执著,以期达 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坛经》中惠能很多禅法理念都是建立在般若思想下。惠能的般若思想 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般若三昧。关于般若三昧,惠能在《坛经》中说: “以智慧观照, 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悟般若三昧即 是无念。 他的般若三昧就是让人于一切时, ” 一切处, 用般若智慧观照, 于一切法无取无著, 如此来去自由, 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三昧, 在慧能看来若人能行此般若三昧, 即能入甚深法界, 甚至见诸佛境界,至佛地位。第二,一行三昧。惠能认为所谓一行三昧,是于一切时中行、 住、坐、卧常行直心,他引用《维摩诘经》中所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来说明若 但能行于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著,就名为一行三昧。第三,一相三昧。所谓一相三昧出现 在宗宝本《坛经》<付嘱品第十>中说: “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 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也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詹泊, 此名一相三昧。 ”可见一相三昧也是让修行人无住离相,如果能无住离相,自然能于一切法 不取不著,不生憎爱,而能使心性达到安闲恬静,虚融詹泊的境界,这也就是一相三昧的境 界。 (三)不二思想。惠能在讲法时,大体上都是以“不二法门”作为中心思想,他的顿教 禅法就正是建立在他所理解的“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即是佛性”的思想基础上的。 、 在《坛经》中的佛性不二、定慧不二、动静不二、菩提与烦恼不二、众生与佛不二、世间与 出世间不二,乃至临终时嘱咐弟子的三科三十六对法等,都体现了惠能的不二思想。不二思 想可以说它是贯穿于惠能整个禅法之中的,它就像一把钥匙,如果不明了它,就不能把握惠 能思想的纲骨,惠能很重视中道不二法门,它的顿门禅就顿在不二法门上,不二思想在惠能 禅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无相,无住,无念思想。 《坛经》中惠能曾说: “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里宗、体、本,皆是心要之义,可见这三无思想在惠 能禅法中的重要性。所谓无相,即是于相而离相。所谓无住,惠能说乃是人的本性。所谓无 念,惠能说,于念而离念,于诸境上心不染著,称为无念。总的来说无相所强调的是于相而 离相,无住所强调的是于念而离念,无念则是真如自性的任运发挥、任运作用。这三无是相 互关联的,其着眼点都在于直显心性,让修行者从无相、无住、无念中,顿见自己的真如本 性,不假外修,而于自心常起正见,由此自性自得解脱,自得无碍大用。 六祖惠能的禅机思想需要去悟。虽然我现在只能体会《六祖坛经》字面上的浅显信息, 不能深入领悟其中的禅机, 但是只是 《六祖坛经》 中文字里透露的信息, 就能使我获益匪浅, 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等大有裨益。 般若品第二中写道: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 心行,则心口相应。 ”翻译出来就是:这必须要从内心里去实行,不是只在口头上称念的。 如果只是口说而心不行,那就如幻、化、露、电,终归空过;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即能心口 相应契合。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事情也是一样,不能只是心里空想,怎么想也不能 成为现实。我们要敢于实践,善于实践,这样才能有实际收获。 忏悔品第六中写道: “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 ”它的意思是:不 要经常回想以前的事,已经过去的事不可复得,要常思量以后的行为,念念圆明,自然能见 到自心本性。在现实中,我们也要学会这样的心态。已经过去的事已经成为定局,我们要做 的不是对往事念念不忘,在无尽的悔恨中浪费时间,而是把精力集中放在以后的事情上,从 以往的事情中汲取经验教训,专心把眼前的事做好。 机缘品第七中,法达比丘自恃念读《妙法莲华经》三千部,向六祖礼拜时头不着地,颇 为不敬。 六祖惠能通过精妙的偈语使法达认识到自己并没有领悟莲华经的奥义, 法达心悦诚 服的向六祖忏悔谢罪。 这件事告诉我们对人要谦虚恭敬, 不能因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而自负, 傲慢。 学海无涯, 我们在知识的世界里还有很多路要走,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去求学。 尤其是我们中医学,中华医术博大精深,我们更要虔诚恭敬的去学习中医知识,用它去济世 救人,实现自身价值,弘扬中华医学。 顿渐品第八中, 神秀大师的师父五祖弘忍因为他没有领悟佛学的真谛, 没有把六祖衣钵 传给他,而是传给了惠能,但神秀大师并没有因此嫉恨惠能,而是对他的弟子们说: “他得 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 ”并且还派弟子去向惠能求教佛学,由此可以看出神秀豁 达的心胸和谦虚好学的精神。我们应向他学习,摒除内心嫉妒,憎恨的负面思想,保持一颗 谦虚学习的心。 《六祖坛经》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六祖坛经》小结: 《六祖坛经》 以简练的文字对惠能的禅法思想作了比较真实的记载。 六祖惠能在中国佛 教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人,记载其说法和生平事迹的集录——《六祖 坛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六祖坛经》作为禅宗的“宗经” ,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 文化史、思想史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特殊的地位。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此一 部。 《六祖坛经》博大精深,我虽已阅读几遍,颇有收获,但若要领会其中的真义,还需继 续研读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