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人是感情的奴力”写一篇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4-04
把诗人与死联系起来 ,这容易让人难过心碎。但这是很无奈的事情。诗人有自己的使命。历代的诗人,都在走着一条他们自己独特的路。想到诗人与诗人的死,我似乎就来到了一座令人仰止的巍峨的大山前,我企图窥探诗人那颗博大、执着、柔弱、坚强、冷峻、孤独的内心。尽管这可能徒劳。世界不能没有诗人。他们是洗涤心灵温润的泉,亦是警醒心灵的号角,诗人是背负着沉重十字架的朝圣者。他们用虔诚、用跋涉、甚至用生命在探索、诠释、并构筑着什么。诗人是人类血淋淋的一个胎儿。一个宝贝。诗人亦如澎湃的浪头,总是用思考的头颅去撞击亘古的生命意义的岩石,那结果可想而知。诗人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情感,不断为自己树立墓碑。有人说:真正的诗人已经离开,诗人之死,是智慧对命运的奚落——以一种傲然的嘲笑姿态。我们景仰或惊竦于那些以死亡来证实自己生命的诗人,我们无法真正明了那一刻他们是怎样的果敢,怎样的超脱。也许他们真的找到了归宿,真的感到幸福了。死到底孕育着意味着什么 ?那一刻他们是否也忍受着最后的痛苦?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屈原自投于汨罗江。《史记·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以作《离骚》。”屈原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国殇》最末一句:“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是一个先行者。两千多年后,1933年12月4日,又一位诗人——一位曾和徐志摩、闻一多比肩的大诗人,《夏天》、《草莽集》作者朱湘投水了。朱湘,现代派诗人。6岁开始读书,7岁学作文,11岁入小学,13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1919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受《新青年》的影响﹐开始赞同新文化运动。1920年入清华大学﹐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新诗﹐并加入文学研究会。此後专心于诗歌创作和翻译。1927年9月赴美国留学﹐先後在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1989年3月26日下午。被誉为“诗坛怪杰”的新诗潮代表人之一,年仅二十五岁的诗人---海子, 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死时他身上留有一块纸片,上面用铅笔写着:“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海子留下了将近二百万字的诗稿。海子以他的自杀提醒我们:生是需要理由的。当诗人经过痛苦的追索仍旧寻找不到确凿的理由时,这一切 便转化为死的理由。而一旦当我们对生的理由开始质疑并且 无法判定既成生命秩序和生存状态具有自明性的时候,我们的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便开始了。 戈麦,原名褚福军,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9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中国文学》杂志社工作,1991年9月24日自沉于北京西郊万泉河(身缚小石块儿)。从1985年开始尝试写作,在短短6年时间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诗作及其他一些文学作品。在一篇《关于诗歌》的短文中,戈麦这样写道:“诗歌应当是语言的利斧,它能够剖开心灵的冰河。在词与词的交汇、融合、分解、对抗的创造中,一一会显现出犀利夺目的语言之光照亮人的生存。戈麦在一个安静的晚上,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轻轻沉入诗歌的圣殿。他喜欢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句:“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但戈麦最终没有挺住。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自缢身亡。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顾城说:“在死亡的世界里,聚集着存在最高的秘密。”“只有懂得怎样死亡的人才可以避免作奴隶。” 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看到诗人的共性。在朦胧派方兴未艾之际,顾城作为一位呐喊者,其嘹亮的笛音曾为他赢得了很高荣誉。马雅可夫斯基(1893一1930)是著名的俄国诗人。他童年时代就喜欢文学。十月革命后,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进入一个新时期。他写出了短诗《我们的进行曲》《革命颂》和《向左进行曲》, 以及剧本《宗教滑稽剧》和长诗《一亿五千万》等许多歌颂革命的作品。马雅可夫斯基的诗题材广泛,简洁鲜明,颇受群众欢迎。1927 年以后,他的创作进入成熟期,先后发表了长诗《列宁》和《好!》 长诗序曲《放开喉咙歌唱》以及美国组诗和特写《我发现了美洲》等。长诗《列宁》从正面描写列宁的光辉一生,描写群众对列宁的深厚感情。 1930年马雅可夫斯基开枪自杀,身后留下13卷诗文。 1927年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在自家寓所服用致死量的安眠药自杀,年仅三十五岁。”龙之介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其它更有诗、和歌、俳句、随笔、散文、游记、论文等多种。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雪国》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曾著文探讨过自杀的美学意义,川端曾经说:“纵令在死亡的痛苦中挣扎,也还依然执着地为艺术奋斗。走上这条路的还有海明威等艺术家,尤其是诗人的自杀,古今中外,屡见不鲜。几乎每一个思想者都不同程度滴考虑过死亡。人不可能活着体验死亡,死亡是与生命相对立的另一个世界。为什么越是心灵丰富者,越是愿意选择这条道路呢?艺术家、诗人的心灵是芸芸众生中最敏感的,他们甚至一生都沉浸在死亡的潮水中,也经常在死亡的殿堂内徘徊。怀着对人类少有的真情,诗人似乎都有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精神。任何个体生命的毁灭和消亡总是给人一惊心动魄之感,尤其是诗人的自戕,更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因为“诗是一种精神”,而诗人的死,则象征着某种绝对精神和终极价值的体现。海德格尔(1889年---1976年。德国哲学博士)曾论述过诗人所禀赋的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他认为,在这个世界陷于贫困的危机境地之际,唯有真正的诗人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思考着生存的意义。诗人以自己超乎常人的敏锐,以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以自己对于存在的形而上感知,以自己诗的追寻蕴含着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并且把对终极目的沉思与眷顾注入到每一个个体生命之中,去洞见生存的意义和尺度。唯有真正的诗人才可能不计世俗的功利得失,能超越纷纭复杂的表象,去思考时间,思考死亡, 思考存在,思考人类的出路。而当他们自身面临着生存的无法解脱时,他便以身殉道,用自己高贵的生命去证明和烛照生存的空虚。 从本质上讲,诗人的死,表达了对生存的终极原因的眷顾程度,标志着诗人对“现存在”方式的最富于力度的逼问和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讲,诗人的自杀,象征着诗人生命价值的最大限度的实现和确证。 真正的诗人死了。他们像颗颗流星,在茫茫夜空炫目地闪亮,然后就永远地逝去了。他们的死,让那些活着的人,抑或说那些不想浑浑噩噩地活着的人会继续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活下去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当这个世界不再为我们的生存提供充分的目的和意义的时候,一切都变成了对荒诞的生存能容忍到何种程度的问题。 那么我们是选择苟且偷生还是选择绝望中的抗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