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内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5-05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雪》,是鲁迅托物言志、借景抒怀的名篇。学习鲁迅的作品难度在于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年代有一定距离,成为学习难点之一,找到切入点对于解析作品非常重要。笔者尝试从美学角度入手,剖析《雪》文。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关于“美”的内涵做了比较科学的论述,他认为“美是繁多的统一”,真正的美是全面的集合体。《雪》的美学意义,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一、美在语言一是体现在语句的对应上,“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坚硬的灿烂的雪花”、“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文字对应的好处使得行文流畅,读来朗朗上口,意趣分明。二是体现在韵律上,江南雪的章节语调舒缓,轻盈活泼。而在写朔方雪语速激越高亢,语调充满豪放之情,时而又有低沉之感,在语调的变化之中,作者的情感随之时起时伏。三是体现在长短句结合上,长到近20字“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短到俩字三字“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对他拍手,点头,微笑”,长的句子抒情性较强,短的句子又显得短促有力,长短结合契合了作者情感的表达。
  二、美在景物一是朦胧美,江南的雪“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与雪莱的那句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异曲同工之妙,蕴涵哲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见他们嗡嗡地闹着”,借虚写一笔,似真似幻,加强了朦胧美的效果。二是健康美,江南的雪“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以雪的洁白喻皮肤之美本很平淡,然而前面两个定语的使用给雪加上了情感色彩,“壮健”,即健康壮实,“处子”,即年轻男子的称谓,肯定了冬天江南并非死寂一般的沉闷,是健康的充满活力的,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三是色彩美,白的雪,红的花,绿的草,色彩分明,对比分明,有较强烈的感官冲击力力度。鲁迅是江浙人,从小在江南水乡绍兴长大。以一切景语皆情语来判断,特别是在堆雪人的一段描写中,无疑寄托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
  三、美在广袤朔方“雪”的章节写得大气,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壮美。背景是广阔的北方漫天雪花飞舞的冬日,舞台是广阔无边的北方大地,主角是呼啸的北风里“旋转升腾”的“灿烂的雪花”。无独有偶,在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也写到了北方的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不同,文体不同,而选取的背景和写作对象是相同的,都写到了北方的广阔无垠和“灿烂的雪花”。也许北方大地往往能引发人的激情;也许是北方当时特殊的政治氛围激发了他们心中原始的斗志。有一点是肯定的,两位伟人都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旧中国北方,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这也许是他们不约而同写雪、借雪抒怀的主要原因。广袤是一种胸怀--雄视天下劳苦大众,以天下为己任,是作为诗人、文学家、革命者的毛泽东和鲁迅拳拳赤子之心胸的体现吧。
  四、美在精神《雪》文中朔方的雪花与南方的雪花在精神面貌上各有表现,南方的雪花给人柔美的印象,而朔方的雪花使人感觉到一种振奋人心的阳刚之气。它不仅仅是冬天里“雨的精魂”,也是一种精神,“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闪烁”。表现了“雪”在严酷自然环境中独立、自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鲁迅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从小就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之志,在那个黑暗得几乎让人看不见希望的年代,孤独而满怀战斗热情的鲁迅,有一股子倔强的不肯服输的精神,从“雪”的形象中我们似乎也能看到他挺拔的身影,与“朔方雪花”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蓬勃地奋飞”的形象重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蕴涵“微斯人,吾谁与归”某种默契。这一画面既有悲壮色彩,又给人以热血沸腾增添斗志的感觉。笔调粗犷,将雪花的性格显露无余。
  从美学的角度审视《雪》文,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现实意义。一是从文学方面给予学生启示,在形式上运用对比的手法,用抒情、描写、叙事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倚重对南方雪的描绘突出朔方“雪”的坚强,深化文章主题;在内容上更多的把重心放在对北方“雪”的描绘,抓住其特征将描写对象人格化,物与人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种借物抒怀的写法,对于学生以后写作和理解以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文章有指导作用。二是从生活和人生的角度考虑,《雪》文对于学生的启发作用也许还要多一点。我们有幸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只注意给予他们物质方面的需求,对于精神方面的关注不足,他们缺乏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通过《雪》的学习,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坚强乐观的性格,人生路上“严酷的冬天”随时会出现在面前,要用“雪”的精神鼓励自己,再大的困难也不能放弃,要像朔方“雪”一样“蓬勃的奋飞”。讲到了这一点,也就实现了《雪》文的学习目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