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之沈从文先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我对沈从文先生的看法,也是经历了一些起和落,从《边城》初识,“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开始的崇拜和“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的感动,和后来读到了他和高青子和一些误导性文章导致的憎恶,再到读到张兆和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的同情加崇拜。

我对沈从文先生的看法,开始于他的文字,终止于他的人生和理想。

他的文字始终在湘西的水的映衬中,像湘西的水一样自然和柔美,他的每一句述说,满是情意又不失分寸,都让人想象和期待起他的样貌,一个柔和的老实人。后来见到他的照片,也与我想所差无几。他写作的理由,是记载,是融合,他总是想记下令他感动的人和事,和他所见人和事时他的或激动或平静的心情。他文字柔美,一方面是因为他文学创作的初心,始终是为了记载而创造,始终在他当时的心情和情绪里,而另一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方面,是他对世间所在,都时时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对一切人和事的存在都有一种感动,直到他的老年,已经饱受了折磨和摧残后,我仍在他眼里感到了一丝平和,不过仅此一丝,再也不是满是欣赏,再支撑不了他的每一笔,每一划。

总有很多人认为他和张兆和的爱情是一场悲剧,我也曾这样认为,特别是读到张兆和后来整理他的文稿所感悟的那一段话,更觉悲戚。后来,在成长的路上,遇见了很多的风雨,读到了很多文人们或者他们笔下人物的爱情,也见证了身边很多人在他们爱情世界里的沉与浮,渐渐开始觉得,世间事情都是有缺憾的,包括爱情,所以关于爱情的悲喜,只是个人的看法。对我而言,悲或喜,我看结局,无论一路上有多少波折,多少次的误会和错过,只要最后,是他们就好。《阳光先生》崔宥镇和高爱信明明没有太多波折,一直很顺利,但是每当崔宥镇向高爱信走去,每当他们抬起手来挡住阳光,每当崔宥镇骑着马和爱信隔着围墙相望,我总感到满满的悲伤,因为最后,崔宥镇牺牲了。胡适先生和他的妻子,是包办婚姻,不是那个时代所存的浪漫爱情,可我仍然觉得那是美好的,因为他们晚年彼此相依。后来我也明白,张兆和所言不曾懂是不曾懂他的理想和抱负,而她至少懂了,他对她的用心,那“正当最好年龄”她一直是懂的。

他对需要的人总是慷慨解囊,这导致他变得窘迫了,而他从不让她伸手向娘家人要钱,可关于他们生计的问题又落到她身上,当时因读到这些事有些恼恨他,现在却能理解了,他对世间一切的爱使他总不忍见到他人的不幸而忘了自己的处境,导致张兆和的麻烦,这是他的缺点,也是优点。他们一度两地隔,终归晚年还是重聚了,看着他们晚年的照片,我发现了那一直流淌的相思和爱,从来不曾枯竭。张兆和在沈从文逝世多年以后,看着他的照片说的那句“有点熟悉,但我不认得”,并不是很多文章所传她一直还对他有恨,这是断章取义所得,而是她为了整理沈从文先生的文稿费尽心力,导致她的脑中比如记忆力损失和衰竭了,这是她懂了他之后为她弥补了那“没能用一切支持他”的遗憾。那一份懂得,成全了一份完满。

沈从文先生是我读过文字最柔美,最自然真切之人,我愿他,指引我一直在自己的心意里写文,也愿他,保佑着一切真切之美永不褪色。

个人观点,如有偏颇,敬请指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