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哪首古诗?全首诗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4

“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山行》中的一句。


【原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注释】

⑴山行:在山中行走。
⑵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⑶生:明万历赵宦光刊本《万首唐人绝句》、明高棅编《唐诗品汇》、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御定全唐诗》作“深”。
⑷坐:因为。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⑸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于:比。

【出处】晚唐 杜牧 《全唐诗》


【创作背景】

《山行》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长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著有《樊川文集》。

第2个回答  2022-08-25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山行》

【原文】

山行

杜牧 〔唐代〕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 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第3个回答  2022-08-17
在晚唐文学史上,李商隐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乃是当时最顶尖的诗人。尤其是杜牧,留下了太多让我们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他的诗歌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们能够看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能够感知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们更清楚他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他的诗歌,适合各个年龄的人去品读。可以从中感悟历史,从中欣赏美景,从中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比如他的一首流传最广的诗篇,写出最美秋景,小学二年级学生都会背。且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 一作:生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山行》,是杜牧的一首非常著名的写景诗。这首诗用词简洁,词意畅达,通俗易懂,贴近我们的生活,所以流传甚广。在当前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都有收录。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作者来到大山当中,沿着弯曲的小路一步步向前走,在前面白云升起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居住。我们知道在杜牧所生活的时代,唐王朝日薄西山,他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所以很多的时间都是都江南之地隐居,这首古诗是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歌是杜牧的千古名句,尤其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不单单是写枫叶,更是写出了作者内心的精神追求。“二月花”虽然鲜艳,但终究不过是春天的点缀;“霜叶”虽然经历雨雪风霜,但是更能洁的人格一如作者高洁的人格。

这首古诗非常简单,不过却写出了这样美丽的秋景。我们知道,在古人眼中,秋天都是悲凉的、充满肃杀之气的,但是在杜牧的这首诗中,我们却发现了不一样的色彩。
第4个回答  2022-08-16

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22-06-15
出自唐·杜牧《山行》 .
原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此诗写山中所见秋景,这最后两句尤为优美.所以黄生《唐诗摘钞》说“诗中有画”,是一幅《秋山旅行图》.诗中“坐”字作因为解,并非坐下之意.“霜叶红于二月花”,前人赞为“真名句”,因为它申足前意,将一片枫林秋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你看,在秋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灿若朝霞,艳如去锦,岂不比二月春花还要美丽!透过这片红色,使人看到了秋天具有春天一亲的魅力,能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赏析是复制的O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