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的同龄人抛弃你,是你抛弃了你的脑子!思辨与立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昨天一位朋友刚刚和我讲叙的一个非愚人节的真实故事,因为,主人公就是他自己。

近期的一篇《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的文章成了朋友圈中最为的“鸡汤”。文中写到,三年前还是普通记者的胡玮玮在本次收购中套现15亿。而现在的80后,北上广的多数还在写字楼里因为房贷而不敢辞职,三四线的城市中,则过着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中年如约而至。而她已经达到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就是这样,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的抛弃你。

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警示成了当今最动人心魄的口号!

包括我也是一样,看看这个胡玮玮,再想想自己,数数15亿后面的零,再看看工资条上的数。一种焦虑让头部寒至脚底,然而又有一种恐慌从脚底回冲至脑仁。都在这么好的时代,我咋混得比人家差这么多呢?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汗颜啊。于是乎,赶紧报了几个犹豫中的线上课程,买了几本尚放在购物车中的书,努力吧!!

然而,这个时候,有人说话了,说话了……韩寒说对这种标题……已经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没有赚到大钱就叫被同龄人抛弃了吗?……身价千亿的首富,面对一个园丁,一个美编,一个程序员有抛弃不抛弃的关系吗?时代里不同人就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如果你看了那篇文章,心潮澎湃想要去抛弃其他同龄人,以这样的定力和心智,去开公司,估计也只能春夏秋冬,造福房东。

回顾了一下刚订的课程和刚买的书……无数只乌鸦从头顶上飞过,无数条黑线从脸上抹下……

这都是什么和什么啊,一个是百万阅读量的火爆文,一个是如雷贯耳的大作家,怎么都这么有理,都能让我瞬间开始怀疑人生!我做了什么?还是什么做了我?我一时感觉自己混乱了。

……

事情虽然过去了,不过我看到至今他还处在一种晕眩的状态中。

为了解脱他,我对他讲了心理学上的一个观点:人就像录音机一样,一按按钮就会播放。按钮就是刺激性触发,而播放的基础则是你人生经验。在一些特别场合,你的录音机会被反复打开,直至播放混乱。

朋友说,嗯?这个不就是在说我呢?没错,就是说你呢!

人们如果不去经常反思自己的经验,那么别人确实就有可能很轻易的按下按钮,将你的录音机反复打开,最终导致混乱。而只有不断的反思经验,才会让人们避免瞬间误判。

传播百万级的文章一定是好文章,而如雷贯耳的大作家必然是高水平,这个恐怕是不少人在生活经历中默默攒下的经验,如果他们分时段发声,大家的录音机可能会很自然的分时段播放,并不觉察其中有异(如果不信,仔细回味一下你认可的话,认可的事,是否经常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然而他们之间的怒怼,终于通过频繁的按钮造成了我们那可怜的电路混乱。

这么说,莫非我们那默默积攒的人生经验真的有问题吗?

恐怕回答一定是——“是的”!

在讨论经验是否真的需要反思之前,我们先说一说大脑的运营机制。否则有人可能还有点怀疑:我们可是有大脑的高级生物啊,我们的选择可都是经过大脑决定的,怎么可能会象机器一样这么机械化,一按就播?

但是在实际上,人们就是这样奇怪,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情况下人类就是象一台机器,一触即发。比如,在战狼2上有一个情节,在非洲的草原上瑞秋赌气跳下了车,结果发现周边有几只狮子在游荡,她的选择是什么呢?赶紧跑回车里,冷锋则是一脚油门,飞也似的驶离了狮子。据说这段情节是实景拍摄,具有相当的危险性。

不过我们讨论的不是拍摄的细节,我要说的是你觉得当时瑞秋跑回车的这个动作,有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比如说她会不会先认真考虑考虑和狮子们搏斗一下的可行性?或者再思考一下有没有可以徒步跳离狮子追踪的可能性?你会不假思索的回答我,“是不是有病?怎么会有时间考虑这种愚蠢的事情?”,你说的对,其实我也这么认为。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有很多事情是大脑是不假思索就作出了反应的,这是大脑的原始反应。如果大脑没有这种功能,那么在原始人类的时代,人类就灭绝了,当我们的祖先面对一只剑齿虎时,如果大脑不能迅速向身体发出一系列信号,让前一分钟还在分散在各种事情的能量积中起来处理应急事件(其实也就是赶紧跑路)。假设这种情况下,大脑还慢条思理的在考虑是不是先评估一下双方战斗力、是不是有可能把这只剑齿虎当作晚餐这些问题的话,那么剑齿虎早已扑上来一口咬断我们祖先的脖子了。这时候大脑不假思索的反应能救我们一条命。

可是问题也就来了,因为有这种功能,大脑就会自动把很多经历过的事情列入这种范畴,比如你从小见到老师或校长时,通常的反映是回避。于是,你长大后,遇到职级更高的领导或影响力更大的人物时,你还是会不假思索的选择后退,而不是靠近和接触这样的人。虽然,我们事后会认为自己好象做的不对,应该去选择接解,但是下一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又会不由自主的逃避。这种反映体现的就是大脑认为正确的,但是却不一定一直正确,因为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可是大脑这种反应要改变的话却是相当缓慢的。

正因为存在这种未经理性思考、面对某种场景就立刻得出结论的行为,所以我们需要反思的。反思能够让我们找到自己错误应用的知识,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惯的行为。

就拿见了大人物就不由自主退却这件事来说,如果你认真反思,你就会发现,在正常情况下,领导和名人其实是更加谦逊的,而且是可以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主动接近他得到善意回应的概率远远要大于被恶语相对的概率,即然我们可以向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去借火、去问路,又为什么不能选择主动接近更加有可能得到善意回馈的这些人呢?

而我刚才讲到的朋友也是这个样子,因为大脑将爆文和名人都列入了自动信任的范畴,所以当看到传播百万的文章和名家大腕的著作,他就不假思索的选择了相信!混乱也正是如此开始了。

那么,倒底应该如何应对大脑这样的机制呢?

以此,我们分析一下我朋友的混乱事件:

1、客观的叙述事实

两篇论据充分、论点鲜明的文章先后打动了他,然而两者表达的观点还完全相反。冏!因此,他产生了困惑。

2、理性的剖析自己

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他的盲从心态,看到爆文、看到大V,心理就一阵阵的激动加冲动,从而将自己的偏差的主观认识带进了情境之中。

3、重建自己的经验

在拆书帮中有一种识别信息的办法,就是通过追问“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那么我们通过几个问题来判别一下这个信息。

这个信息是怎么产生的?摩拜的收购案,引发了这一信息。

这个信息中的观点隐含了什么假设条件?一是有钱就代表着成功,还房贷就代表失败,一眼看得到未来的工作也是失败。二是人有钱了就会抛弃了同龄的普通人。

这个信息一定对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或反例?即使亿万富翁也会需要加油工、清洁工、政府职员、程序员等等,有钱人抛弃的一些同龄人的这个论点似乎站不住脚。再说还房贷好象也是正常的事情,如果这算失败,青年一代大半已被淘汰。至于一眼看得到的未来,这对喜欢平静的人来说似乎也不错。

再照此举几个类似的观点,也许你会看得更明白。溥仪3岁登基,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哪吒7岁闹海,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王俊凯17岁身家过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扎克伯格34岁身家4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比尔盖茨60岁身家5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于是,所有的同龄人都在被抛弃。

通过这样并不复杂的一问一答,我们发现这样一篇爆文原来也不过如此。只是把某一观点推向的极致,再通过语言进行了粉饰而已。

那么是不是韩寒的文章就全对了呢?同样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就会觉得韩寒的文章中也隐含了诸如“安适于现状也不错”“平平淡淡认可一切也挺好”之类的观点,认真的想一想,其实这些观点似乎也有一定走偏。

那么应该如何认识呢?对于爆文也好,博文也好,多少是有着其追求眼球的偏激之处,因为这是各类公众号等自媒体生存的方式,正确与否只是一小部分,吸引眼球才是重中之重。现在引来了韩寒的怒怼,相信被怼的写手“王耳朵”梦里都会笑醒。

究竟要怎么办……

凡事适当即可,我们应该意识到,真正的成功是指适合自己的事情,过高欲望和不求上进都是偏颇的观点。生活是我们自己的,比我们有钱的未必幸福,而真正适应我们的才是真正的幸福。看看韩寒最后的留言,才是真正的中肯观点:以上文字看着可能舒服些安慰人一些,但也不是你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借口。千万别从一碗鸡汤里爬出来又掉进了另一碗鸡汤!

拆出思辨、拆出立场,我们才不会变成一台机械的录音机,任人随意播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