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的文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9

(一)在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有了相应拓展,视野不断开阔.综合素养逐步提高
在“认识秋天”的一节艺术课中,学生们通过听秋天的歌曲,看秋天的景色,采集各种落叶,完成了以表现秋天景色为主题的树叶剪贴画,表现出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力、较高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在一节语文诗歌课上,学生们以“我爱我班”为主题,写出了语言优美的诗作:我是一条鱼,你是那泅泅流淌的小溪;/我是一棵小草,你是那吹绿遍野的春风;/我是一朵白云,你是那撒满银光的星河……表现出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通过跟踪调查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明显改善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显著增加,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师则突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方面的能力。
(三)教师更倾向于自主选择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地把结论告诉学生,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观摩中看到,教师组织三人相声“谁为大”介绍线段、射线、直线的性质,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师生互动多,学生表述机会多。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课堂观摩统计中,我们发现一节课中,教师的发言少,学生与教师讨论多,学生质疑共计30次-40次。这与实验前的调查结果--69%的学生学习主要通过“听讲、记笔记、做习题”已不可同曰而语。课堂中教师安排小组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得到改善
实验前调查表明:41.8%的学生与教师“经常交流”或“交流”,4O.2%的学生与教师“从不交流”。新课程实施后的调查表明:78.7%的学生与教师“经常交流”或“交流”,与教师“从不交流”的占21.3%;生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局限于解答习题,更多的是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想法、学习的体验、学习的兴趣等。
(五)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具有很大的意义
总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学生,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