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小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8-05-12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2个回答  2007-12-25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遭到国民党军队多次围攻袭击,被迫退向西康的甘孜一带。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二、六军团改称为红二方面军。其领导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坚决拥护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他们同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与张国焘进行了斗争,张国焘被迫同意与红二方面军继续北上。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万人,但这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为宝长征开始后,当时我们活动的主要地区是崇山峻岭中的鹤峰、桑植、宣恩、恩施一带,著名的神农架原始森林就坐落在这一地区。贵的精华。这个地区山多地少,寸土如金,人稀民贫。有的姑娘十多岁了还没有裤子穿,只好用块布遮羞。青黄不接时,人们就上山挖野菜、掘树根、剥树皮充饥度日。在这偏僻贫瘠的山区,军队的给养、兵员的补充都极为困难。但我们从不动老百姓的一一木,偶尔在地主家猪食缸里找到一些准备喂猪的熟土豆,就是上品。
敌机总跟着我们的部队轰炸。为了避开敌人,我们的部队就每天天黑以后出发,第二天九、十点钟左右宿营,改成夜行军了。

长途夜行军,每夜都要走一百四五十里路,有时甚至得走一百七八十里,这对成年指战员都很艰苦,更别提这些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儿了。她们白天还要防空、照顾伤员,一到夜里,走着路,“瞌睡虫”就来了,光想睡觉。夜间遇到稍宽点儿的路,为了缩短部队的距离,往往走四五路,甚至六路纵队。小女兵们困得遇到前面停下来时,站着等着时就睡着了,待前面的部队走出好远,才被后面的同志扒着半睡半醒地往前走,还有时走着走着跌倒在路旁的小沟里,也不觉得疼,迷迷糊糊就又接着睡着了。

有一次,部队已经宿营了。几个掉队的小女兵离目的地还有二十多里路呢。中间还隔着一座山。收容队的同志对女兵们说:“你们先走,我们在后面担任警卫。”

小女兵们开始爬山。山很陡,没咱,她们就抓着小树枝和荆棘棵子往上爬。爬到山顶时,天蒙蒙亮。几个人累得腿一软,倒在地上就呼呼地睡着了。收容队的同志走过时,也没注意到她们。赶到宿营地,才知几个小女兵还在后面。沿路找回来,把几个“小瞌睡虫”叫醒,太阳都已经偏西了。

“小鬼们,这一觉可睡足了吧?”收容队的同志说。

“足?再给我五天五夜,我也能睡!”几个小鬼不约而同地说。

在太阳地里睡了一天,她们全身是汗,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当收容队的同志把她们带到宿营地时,大家已经吃过饭、睡过一觉了。

看到别人已经把应该自己负责的伤病员安顿好,几个小女兵很是忐忑不安。她们相互不好意思地看了一眼,心里暗暗决心:今后,再也不能因为贪睡而掉队了!
第3个回答  2007-12-22
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3000余名红25军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先遣队”的旗帜,踏上长征之路。我们这支部队的长征很特殊,自从撤离鄂豫皖苏区,就一直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连遵义会议都不知道,成了一支独立作战的孤军。直到1935年7月,才得知中央红军的消息。所以我们叫它孤军长征。

长征中,我被编入军政治部机关,任组织科长,后又当宣传科长。出发那夜,我印完出发《宣言》,躺在稻草铺上睡不着。心想这次打“远游击”,不就是要离开生我养我的大别山了吗?就要和鄂豫皖边区父老乡亲离别了!我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好几年没回家了,不知母亲现在怎么样?这次远行,还能不能回来?能不能和亲人重见……但作为一名红军战士,我决心抛却一切留恋,随大军西行,革命到底!〔全文〕

张震:长征,永远的精神丰碑

从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到1935年11月,我在红军第3军团的行列中,一边打仗一边行军,有一段还被战友们抬着,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多少战友倒在了漫漫征途上,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我们这些活着的人。

中央红军离开苏区进行长征前,我在一次战斗中负了伤,住进了医院。我记得好像就是在长征开始的前一天,红3军团第4师政委黄克诚来医院看望受伤养病的战士们,一见我的面,就指名要我跟他回前方。我担心自己的伤会影响部队的行进战斗,可黄克诚政委以不容置辩的口气说:“你的脚能走,回前方也能养好伤。”〔全文〕

张铚秀:久久在心头闪亮

70多年了,当年随红6军团一路长征的震天喊杀声,仿佛还在我耳边……

率先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时,第一战,攻打敌人湘赣边境四道封锁线,我们49团担任前卫。一碉堡拦路,我带了一个班摸上,敌人竟毫无察觉,一个班干了敌人一个加强排。休整时,驻村群众腾房子铺稻草,妇女们给部队洗衣服、补衣服,红军战士们也争着扫院子、担水。年龄大一些的大妈把我们战士当成她们的儿子,问长问短,说这里就是你们的家。句句暖在心里,真是终生难忘。〔全文〕

戴润生:长征三险志不屈

我总是要说这句话:“没有长征胜利,就没有新中国。”

长征一路,我最难忘的,还得数那三次濒临绝境……

第一次,在金沙江畔,三只小船渡险滩。当时我所在的干部团为全军前锋。占领的皎平渡口没有桥,仅一能容10多人的小木船,中央红军大部队顿时被阻。我得知附近一渡口有两只船,便带着7连战士去找船。爬过几座山,终于看到一个约有20来户人家的小镇子,还有100多人的敌人保安团。7连战士们伪装成白军,大摇大摆地走进镇子里大喊:“快把枪架起来集合,我们长官要给你们训话。”保安团信以为真,果然出来集合了。就这样把保安团俘虏缴枪,找到了船,顺利巧渡金沙江。〔全文〕

魏天禄:七十年前的精彩

长征开始后,当时我们活动的主要地区是崇山峻岭中的鹤峰、桑植、宣恩、恩施一带,著名的神农架原始森林就坐落在这一地区。这个地区山多地少,寸土如金,人稀民贫。有的姑娘十多岁了还没有裤子穿,只好用块布遮羞。青黄不接时,人们就上山挖野菜、掘树根、剥树皮充饥度日。在这偏僻贫瘠的山区,军队的给养、兵员的补充都极为困难。但我们从不动老百姓的一草一木,偶尔在地主家猪食缸里找到一些准备喂猪的熟土豆,就是上品。〔全文〕

采写:驻京记者 狄建荣 邓的荣

本报记者 徐琪忠 陈廷雯

通讯员 吴寒月

集成:机动部
第4个回答  2008-05-09
中广网北京9月30日消息 七十年前,有数以千计的红军女战士走上漫漫长征路。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著名的中共早期党员。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共产党。王新兰7岁时,因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

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军长。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于是,在姐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太小,红军不收。

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当他见到王新兰扎着两个羊角辫、个头还没有步枪高时,便微笑着问:“你这么小能干什么?”

王新兰惟恐红军首长把自己看小了,便大着嗓门说:“我什么都能干!”

徐主任见她率真的样子,哈哈大笑:“哦?什么都能干?那就说说你能干些什么。”

“好!”听首长话有松口,王新兰的劲头更足了:“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歌!”说着她还用手在地下写了几个字让徐立清看。

这时,姐姐王新国也在旁边帮腔:“首长,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别看她年龄小,可她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她如数家珍般把王新兰几年来为党传递情报的事讲给徐立清。徐立清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嗯,不错,不错。”专心听王新国说完,徐立清转而对王新兰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

一听又没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小?小怎么了?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一点点学起来的。我虽然年龄小,可学东西还快呢!”

看王新兰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过来吧!”王新兰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随着一声“是”,王新兰拉着姐姐就往外跑。徐立清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她们喊:“你妈妈同意吗?”“早就同意啦!”一句愉快的回答从门外飘了进来。

几兄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第二天一大早,王新兰就到红四军报到了。王新国被分配到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委员会工作,王新兰则安排在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一到宣传队,姊妹俩就开始编演节目、书写标语。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第5个回答  2007-12-17
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