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的总体概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2

《心声》是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优秀代表作之一,选自《儿童时代》。小说写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遭到老师拒绝,通过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小说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述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读者。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被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儿童文学集》。 小说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17)开端:写老师布置公开教学任务,京京提出朗读课文要求,老师没有答应。
第二部分(18~27)经过:写京京在小树林里独自朗读《万卡》,联想起自己的身世,想起乡下的爷爷和小朋友,心里难受极了。
第三部分(28~44)经过:写京京指出同学朗读预演中的错误,同学取笑他,他感到非常委屈。
第四部分(45~59)高潮、结尾:写公开课上京京勇敢“救场”,他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动了大家。
小说四部分其实就是四个场景,四个情节。这四个情节又是按时间顺序联系在一起的,并呈现波澜。正是第一部分中京京喜爱《万卡》,要求朗读课文遭到老师拒绝,才导致第二部分京京的伤心和对往事的回忆,并只好一个人在小树林里大声朗读课文,尽情宣泄郁积在心中的感情。而第三部分写他纠正同学朗读中的错误,未被接受反被嘲笑,目的是一方面让同学与京京进行对比,另一方面设置情节的又一个低潮。到第三部分,情节从第一部分开始一直走向低潮,让人物性格塑造山穷水尽,给读者无尽的压抑。而到了第四部分,情节急转,公开课开始,出人意料地有同学怯场,京京的机会来了。要在一般同学,遭受老师和同学的一再打击,早就心灰意冷,而京京竟不气馁,犹豫一下,他勇敢地举起了手,要求朗读。读者读到这里,自然会产生疑问:程老师会再一次拒绝京京吗?假如程老师准许京京朗读,他能读好吗?接下去的情节发展是,程老师说:“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京京这一次是幸运的,因为就他一个人举手,假如还有第二个人举手,就很可能轮不到他。京京读得非常好,程老师临时改变主意,让他把剩下的课文全部读完。小说虽然以京京的如愿以偿结束,但京京的命运仍让读者牵肠挂肚:京京朗读的心愿了却了,但他的生活呢?等待他的是什么?是万卡那样吗?小说的结尾不像一般儿童小说那样大团圆,也不像有些成人小说那样以悲剧收场,而是介于悲喜之间,充溢一种淡淡的安慰和一种淡淡的牵挂。这是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的一个方面。 李京京的思想性格无疑是非常丰富的,他虽然还是个孩子,但是他有着非同寻常的身世和经历,从小跟爷爷在乡下长大,与乡下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的内心已经认同于纯朴的乡村文化;而回到城里后,因为从小没有与父母一起生活,没有正常孩子那种美好的父爱和母爱,因而与父母在思想感情上格格不入;父母吵架,自己遭打,更使他与父母貌合神离,他整天梦牵魂绕的是过去的生活,乡下的爷爷和朋友。这是造成他与一般孩子不一样的思想性格的主要背景。京京还小,他承受了太多不应该承受的东西。他学习并不差,就是嗓子不太好,老师不让他读课文,也许不能给程老师扣上歧视差生的罪名,但确实给从小懂事的京京自尊心一个不小的打击。好在京京并不是那种脆弱的儿童,他也许对这种打击习以为常,他朗读课文的要求没有得到实现,继而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受嘲笑,这本该灰心丧气了,但他在关键的时候毅然举起了手,这表明京京的不屈不挠,终于使他成功了。这似乎可以启示人们,不要轻易放弃努力,也许多试一次,机会就会降临。不过京京对成功与否并不在意,他要求朗读课文,仅仅是出于一种宣泄感情的需要。其实人很多时候的行为,都是出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无法说出其功利目的。
为了更充分地展现京京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用了大量心理描写,表现京京的心理活动。比较典型的段落有:
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他对朗读课文的渴望,表现纯真的童心。
京京叹了一口气,走起神来。讲义从他的手指间滑落,飘在地上,他没有发觉,一动不动。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
后来京京长大了,妈妈说要让他到城里来上学,他就再没见过爷爷。可是爸爸妈妈总吵架,总吵架。一吵起来,妈妈总是打他,一边哭一边打,他害怕极了。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着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这个凡卡写的信多好啊!京京还没有给爷爷写过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写成什么样子。
这两段心理描写,写京京想念乡下的爷爷,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京京对父母的不满意,对乡下爷爷的思念之情。
这么说,这个叫“奥尔迦”的女孩子一定跟凡卡挺要好了?京京以前也有个好朋友,叫妮儿,就住在爷爷家对门。……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对乡下小伙伴的怀念之情,充满伤感和无奈。
哦,多叫人怀念的事,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京京甚至想像得出万卡写信时的心情,那种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要是老师准许他读一段课文,他一定能读好,一定的。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读,这是个多好的故事!
这一段心理描写,又一次表现京京对朗读课文的极度渴望。
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剌剌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对老师的意见和难受的心情。
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凡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盼望爷爷去救他,他是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样撒娇的腔调。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对万卡感同身受的理解,表现他纯朴认真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京京气得要命。怎么能这么说呢?他虽然心里挺难受,可是一点儿也没有想到忌妒别人。他可不是那种小心眼儿的人。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被误解后的难受心情。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祯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想举手念课文却又担心老师不喊他,同学嘲笑他的矛盾心情。
后面还有几个心理描写段落。这些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京京丰富的心理活动,展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儿童小说如此多的心理描写,非常少见。小说给读者一种感觉,京京就是这样,总是一个人心事重重,似乎周围知心同学极少,倍感孤独。其实,这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
对程老师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毕竟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她与许多好教师一样,工作认真,爱荣誉,因此为了公开课而精心准备。但她又与许多教师一样,有着代代相因的缺点,搞一种虚假的公开教学,重视优秀学生,但忽视一般学生。她的公开教学不应该那样做,因为公开教学与演戏毕竟不一样。不过小说还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这也是许多教师难以做到的。我们设想,假如公开教学课上没有发生意外,从严格的教学意义上来说,那是一次失败的公开教学;而惟其出现了意外,公开课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小说给我们展示的,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她在公开课上的果断处事,证明她基本上是一个好老师。
主题:这篇小说的主题并不好概括,因为它所涉及的方面较多,不过不要紧,只要能感受得到,就行了。这里有一点要提出来,希望教师在教学时提醒学生,即这篇小说的主题非常具有针对性。突出的一点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优秀学生在学习中的带头作用,是对的;但实际上,教师又常常忽视另一方面,即普遍广大的学生。今天,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尽可能地充分注意更多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这样看来,程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警醒。
《凡卡》为什么那样打动京京的心弦?由于他的身世与作品中的万卡的身世遭逢相似,使他在阅读《凡卡》时心里产生深深的共鸣。共鸣是文学欣赏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文学欣赏的高境界。同样是小学生,一般孩子对《凡卡》的感受,远没有京京那么深刻,他们几乎无法理解万卡的遭遇,也同样无法理解他们班上的“凡卡”──李京京。所以他们的嗓子尽管甜美,却读不出真情实感。换句话说,他们对《凡卡》的人物和内容,远远没有引起心里的共鸣。而京京与凡卡同呼吸,共命运,感同身受,虽然嗓子有点沙哑,但文学欣赏是靠心而不是靠嗓子,他是在用心去读,而不是用嗓子读。所以他的朗读征服了大家。可见,文学欣赏中,要有生活,要有感受,要投入感情。患难生活,使得京京多愁善感。面对与自己一样的凡卡,他又怎能不感动?
这篇小说的语言也符合儿童小说儿童化的要求,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艰深的话,没有一个不好理解的词,作者就是靠平平常常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催人泪下的伤感故事。另外我们注意到,小说的句子以短句为主,三五个字一句的话比比皆是,长句则极少。这也是儿童化的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要求。看来,作者深谙儿童小说语言的真谛。 九岁的男孩万卡·茹科夫,三个月前给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抹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
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
万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玻璃窗上映出蜡烛的模糊的影子;他想象着他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好像爷爷就在眼前。——爷爷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里的守夜人。他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65岁,老是笑眯眯地眨着眼睛。白天,他总是在大厨房里睡觉。到晚上,他就穿上宽大的羊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鳅低着头跟在他后头。泥鳅是一条非常听话非常讨人喜欢的狗。它身子是黑的,像黄鼠狼那样长长的,所以叫它泥鳅。
爷爷一定站在大门口,眯缝着眼睛看那乡村教堂的红亮的窗户。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万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万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我会替您搓烟叶,”他继续写道,“我会为您祷告上帝。要是我做错了事,您就结结实实地打我一顿好了。要是您怕我找不着活儿,我可以去求那位管家的,看在上帝面上,让我擦皮鞋;要不,我去求菲吉卡答应我帮他放羊。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等我长大了,我会照应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讲到莫斯科,这是个大城市,房子全是老爷们的,有很多马,没有羊,狗一点儿也不凶。圣诞节,这里的小孩子并不举着星星灯走来走去,教堂里的唱诗台不准人随便上去唱诗。有一回,我在一家铺子的橱窗里看见跟钓竿钓丝一块出卖的钓钩,能钓各种各样的鱼,很贵。有一种甚至钓得起一普特重的大鲇鱼呢。我还看见有些铺子卖各种枪,跟我们老板的枪一样,我想一杆枪要卖一百个卢布吧。肉店里有山鹬啊,鹧鸪啊,野兔啊……”可是那些东西哪儿打来的,店里的伙计不肯说。
“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
万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万卡逗笑一会儿……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哪一棵该死。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爷爷把砍下来的树拖回老爷家里,大家就动手打扮那棵树。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万卡接着写道,“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别让旁人拿我的小风琴。您的孙子伊万·茹科夫。亲爱的爷爷,来吧!”
万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的。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
“乡下 爷爷收”
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
“康司坦丁·玛卡里奇”
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前一天晚上他问过肉店的伙计,伙计告诉他,信应该丢在邮筒里,从那儿用邮车分送到各地去。邮车上还套着三匹马,响着铃铛,坐着醉醺醺的邮差。万卡跑到第一个邮筒那儿,把他那宝贵的信塞了进去。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