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郭家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难忘的郭家河

人活在世上几十年,在自己曾经工作生活过的一些地方,总会留下一些难忘的记忆,我的记忆长河里,许多往事在漫长岁月的冲刷下,慢慢的模糊和淡化了,唯有在陕南郭家河工地施工的往事,仍不时的出现在我的梦境,激起我思念的浪花,令我遐思不已。

从1971年3月15日参加襄渝铁路建设至1973年5月结束学兵生涯,离开陕南安康至今,转瞬间已经有过去了45年多的时间了。记得当年在陕南修建襄渝铁路时,我当时在11师52团3营学兵14连,施工的地点就在安康地区岚河镇的郭家河工地。在离开陕南的日子里,尽管变换工作单位和岗位,晚上入睡后仍然会在梦中浮现当年在郭家河工地上紧张施工的繁忙场景,有些情景在梦醒之后依然清晰,我闭上眼睛,这些情景就似蒙太奇的电影镜头,一幕幕在我的脑海快速掠过,真有点恍如昨日的感觉。

我们这批人,严格的说实际上小学都没有毕业,就遇上文革爆发,上了初中没几天,就开始“学工”、“学农”和“学军”,学完,之后“复课闹革命”没几天,就到大山深处修铁路了。因此,我们这一批人的知识基础应该不是很牢固和坚实的。但这毕竟是四十五年过去了。我有时候就在想,为什么经过这么长的岁月,仍然难以忘怀当年在工地紧张施工的情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随着岁数逐渐增大和时间推移,渐渐的就想通了。您想一下,两万多名大多是未满16岁的少年,告别了繁华的都市,远离家乡故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毅然来到险峻的秦岭大巴山,从事着与年龄不太相符的繁重施工,经受着艰苦生活的磨练,亲眼目睹了和亲身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洗礼。在那还带有少许稚气尚不成熟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时代的印痕。这真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怎么能让人随随便便的忘记!

记忆中的郭家河工地,位于崇山峻岭之间,之所以叫郭家河工地,是因为这里有一个离岚河镇不远的郭家河村,滨临汉江,是个自然村,隶属于双河公社。每逢汉江旺水季节,从安康开上来的江轮满载着战备物资,停泊在江边,抵达郭家河时拉响的汽笛声是那么的悦耳。每天江边的发电连开始用柴油发电,江边的码头上堆满了修建铁路时的物资和材料。现在,随着火石岩水电站的蓄水发电,当年的郭家河村和我们的岚河镇,早已经淹没在着一片汪洋的瀛湖之下。

我们14连这些学兵当年施工的这个工地,主要从事的是襄渝铁路岚河隧道进口的掘进施工,这个隧道全长3682米,七华里长,是襄渝线陕西段最长的隧道。对面是火石岩隧道出口,全长3208米。工地四周附近方圆数里的山坡上,散布着各施工连队的营房。整个郭家河工地,施工人员有五、六千人。配属铁道兵三营就有五个铁道兵连,加上五个学兵连和五个民兵连,共计十五个连队,三千多人。当时机械化施工程度不是很高,主要靠人力,现在回想起来,实际上就是采用的人海战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当时冷战还未结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当时的科技水平和隧道掘进的设备有限,不比现在,但任何时候,中国唯一不缺的就是人,中国有的是人!记得当时老毛有句名言,人定胜天!

当时在这个工地,共有5个学生连,我所在的学兵14连承担着贯通岚河隧道平行导坑的艰巨任务的是配属于铁道兵三营的学兵14连,总是在上工时早早来到工地。我们连和其他四个学兵连携手并肩奋战,学兵12连还担负着岚河主隧道进口打掘进的艰巨任务。还有就是学兵11连,他们在主隧道搞被复(固水泥)。这四个连都是70届学生连,三营唯一一个69届学生连,是学兵15连。由于来工地较早,他们干的是机械连,负责整个工地机械的操作、维修和保养。这种工作当时看上去是那么的潇洒,看着他们熟练的操作着各类隧道的施工设备,这在当时很让我们这些70届的学生非常羡慕的。

在郭家河工地,我们连先后从事过岚河隧道进口和火石岩隧道出口的平行道洞的掘进、隧道下道坑、中槽的出渣、防护排架的支护、隧道成洞的水泥被复等艰辛的施工任务。现在回忆,当时的表现真是不可思议,因为施工的强度和繁重的程度都远远和我们当时的年龄不成正比,稚嫩的肩膀承担着与年龄不相符的重担。这些未成年人过早的透支着自己的身体体能和健康,以至于在还没有进入花甲之年,很多人因早年的劳动防护不足,死于尘肺病,这肯定都与当年过早的透支体力,从事的高强度的施工有关。要知道这都是些未成年人,放在现在,很多十六七的小青年还在父母怀里撒娇呢!

我慢慢的闭上眼睛,陷入回忆之中。脑海中浮现出当年金戈铁马的无数画面,我仿佛又看到当年岚河隧道发生的火灾情景,陕南民工团的王忠定等一批烈士在火海中牺牲的场面;仿佛又看到了我连的学兵陈凤阁,被隧道塌方砸死后,他血迹斑斑的遗体,被放在电瓶车上从隧道中运出后的情景;仿佛还看到了大会战时,女子21连来郭家河工地参加大会战的情景,那年轻女学兵在工地辛勤备料的靓丽身影,就好像还在昨天;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隆隆的开山炮声,工地上粉碎机、搅拌机、鼓风机、卷扬机和风枪声混合成震耳欲聋的轰鸣,在大巴山脉的层层山峦之间回荡;仿佛看见一些身材瘦小、发育不全的学兵,肩扛着导轨和原木在隧道的平行导坑里急速的行进;仿佛又听到了那频繁穿梭出没于隧道内外运输石渣的电瓶车的欢快的清脆悦耳的叮当铃声,我似乎又听到了年轻学兵在放工后返回营房时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走时的歌唱,还有那工地宣传员播放广播时那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陕南口音。

是的,这就是我们青春的记忆,这也是一群年轻学兵关于血的记忆和生命的记忆,我们怎能忘怀!我永远忘不了繁忙的郭家河工地,也忘不了工地火灾中牺牲的民兵英雄王忠定。为了修成襄渝线,有多少英雄的铁道兵、民工和学兵战士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当战备铁路襄渝线贯通后,以学兵烈士吴南为代表的121位年轻的学兵烈士长眠在秦巴山间、汉水之滨,他们的英名也永远铭刻在祖国的战备铁路的筑路史的丰碑之上,他们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啊!难忘的郭家河工地,令人魂绕梦牵,难忘的那条襄渝铁路,让人长久的思念。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虽然时隔四十多年,很多当年的学兵在退休后重返工地,他们看着呼啸着在风驰电掣的列在车山洞中疾驰而过,这些当年的白衣少年,现在的花甲老人的眼中,都闪耀着晶莹的泪光,正象当年襄渝线上的“三军主帅”、2107指挥部的副总指挥张平山说的那样,“800里铁路硬是用你们的青春血汗铺出来的啊”;也象著名作家、近日已病故的陈忠实先生说的那样“襄渝铁路铺摆在秦岭巴山汉水之间,20多年来火车日日夜夜呼啸着穿梭往来,这是写在陕西大地上的长卷诗篇。”

啊!想起郭家河工地,我就禁不住心潮激荡,血脉喷张。我们在这工地上浴血奋战,为祖国修建襄渝铁路,挥洒着青春的热血和汗水,谱写着壮丽的青春战歌。漫长的岁月,遥远的记忆,许多往事变得模糊了,唯有牺牲的年轻学兵陈凤阁生前谈笑风生的音容笑貌,依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当年修建战备铁路襄渝线的经历,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页翻过去了45年,多少记忆已经淡去,多少往事已经消逝,现在的大动脉襄渝线上每天铁龙长鸣汽笛呼啸着风驰电挚般穿梭于桥隧之间,车轮滚滚,可如今了解我们当年如何遇山凿洞逢沟架桥艰险历程的又能有几人?曾经的在铁路工地艰苦施工浴血奋战只是留在我心里的记忆,当年的热血青年逝去的青春已化作汇入蓝天的白云;但英勇悲壮、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学兵们的生命经历和青春体验,已经永远留在我的心中。这种的难忘的记忆,历经45年岁月的冲刷,还是那么刻骨铭心,还是那么荡气回肠。虽然许多往事已被无情的时光带走,但这个当年我们年青时流血流汗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工地,一直在我的心中驻守着,任凭世态怎样炎凉,任凭光阴无情流逝,我将永远铭记当年奉献火热青春的工地——郭家河。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在这个大巴山脉很不起眼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工地,今后或许还会继续出现在我的睡梦中,这些难忘的刻骨铭心的梦境,将永远留存在我脑海的记忆长河里,它将伴随着我,继续走完我今后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