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千古风流人物”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自为大鹏扶摇,神游八表,奈拔五色毛。仗剑行蜀道难上青天,谪仙人何须翰林伺玄宗。天下尽读太白诗,谁知许刘宗氏苦,本是蓬蒿一酒徒,狂饮狂言狂人。空负经济策不识皇家事,空有才华不懂政治,误随永王终惘然。从小就听过诗仙的很多故事最经典的就是:“贵妃端砚力士脱靴”、“酒后捞月命陨江中”,而这偏偏都是后人杜撰的。其实李白一生追求仕途,却不从得志以至郁郁而终,他注定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因为他的语言天赋以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想象力。但是他的天真、直率、不羁是注定无法从政的,而他那所谓的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所以我认为李白并不是怀才不遇,只是冥冥中一定要在这天地间盛开出来一朵青莲。

      李白隐终南是为玉真是假隐,而五柳先生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应该算得上是真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有酒有酒,闲饮东窗“,这两句我也是最喜欢,前者与我的职业房地产销售有关,后者与我也爱喝酒有关。陶渊明有着魏晋士人的风骨同样也摆脱不了文人出仕与凡人生计的问题。先读、再仕、后隐。读是为了仕、隐也是因为仕,读书是为了谋个好的仕途、而正是因为仕途的不如意才万般无奈的做起隐士。“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大概是陶渊明留给后人广为知晓的一成语,也是后人使用频繁的一成语,如雪中傲梅般的尽显陶公高风亮节。不为斗米而事权贵,并不是他放不下姿态,而是文人的气节让他打心中看不起哪些耀武扬威的上司。或者多年的仕途让他已看透官场,自己也是够够了,其实我认为更多是陶渊明对整个时代的失望与不适。桓玄、刘裕两个老东家的政变颠覆了他的世界观,而刘敬宣这个老东家“自表解职”后的不得善终,彻底打击了陶潜仕途的信心。

      我认为陶渊明并没有真正的“济世之才”,他少年时代的“猛志逸四海”是每个男孩都有的一种憧憬,是的,不分年代与国域。那只是憧憬或者说是理想并不是抱负,只是文人更有有风采而已。桓玄、刘裕、刘敬宣哪个不是时代的掌控者?陶渊明比李白、杜甫、陆游幸运多了,他是有机会的,但他确实不是当大官的料,不当官不从政又怎么“大济于苍生”?当然,我们后人也是有幸的,陶渊明真当了大官,我们哪有这么的多精神食粮。

      与李白一样都是没办法,都是得不到的而不得不放,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终究是一个借口与理由,以前是现在依然更是。但是相比较陶渊明其实是更知进退。

      然而,有些人是退不了的,比如李商隐。从小丧父身为长子“佣书贩舂“注定他没有人生退路;令狐楚的独爱,白居易的“得为尔儿足矣”使得他年少成名退无可退;学而出仕是古时文人的唯一之路,越有抱负越要当官,所以他的求仕也是无可退;令狐绹的延誉而为进士,却未授官,为了生计只能投王茂元,从此却卷入党争的无可退;与将军女儿的情投意合恩爱缠绵让他在爱情与老师家族间的选择也是无路可退;为了自己与家人的生计,他不得不一次次的四处为幕僚,虽然厌恶却是生计的无可退。

      所以李商隐的一生是退无可退,以至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其实以前前我大概也就只知道他写过这首诗。观“风流”后才知道原来那么多名句都源于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然“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歌词现代人谁都可以哼上。

      看完剧,李商隐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真”真才、真情、真美、真夫。李商隐从小就才华横溢,青年时就名动洛阳诗歌收获白居易这样的巨匠“粉丝”。李是一个真性情人,我想他是无意党争的,所谓背叛牛党的恩师令狐家转投李党王茂元(后来的岳父),只是因为生计的一种随机选择,而其为死囚减刑、追随郑亚都是真性情使然。李的诗歌可以说唯美的就像是文字的艺术品,而不只是文学,很多人说李“艳诗别调”擅情语,我觉得这里的艳一定是美轮美奂的意思。李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是一个极为爱妻的人无论是:共剪西窗烛或是身在情长在,此情可待成追忆,无不体现出他对妻子的魂牵梦绕,生如此、逝也如此。极尽艳诗情语,一生年华系锦瑟。

    《风流》看完我最喜欢的是李商隐,原因就是他退无可退的真实与无奈,少年名动东都却一生幕僚为生计奔波,他的困,何尝不是当下我们的困。他父亲为其取名商隐,是希望他像商山四隐那样牛,但是这个隐却真的让他“隐”而不能发”。如今我们也只能叹息一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