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的“盗”和“贼”分别是什么职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6

贼:主要指造成伤害甚至杀人的行为 。盗:基于贪求而窃取或夺取他物。贼:伤人或杀人者。盗:窃人或夺人财物者,但有时候会顺手杀人(作动词无杀人义,只名词),看看具体说明: 《左传昭十四年》:杀人不忌为贼。《左传文十八年》: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左传昭三十一年》:「齐豹为卫司寇,守嗣大夫,作而不义,其书为盗。这些算是比较定义式的叙述。贼:《周礼‧夏官司马‧大司马》:贼贤害民,则伐之;贼杀其亲,则正之。贼作动词伤害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并举,乱贼并举;《左传》,鲁国孟孙家之祖孟庆父,接连残害有国君资格者乃至国君,共仲使圉人荦贼子般于党氏,共仲使卜齮贼公于武闱,杀害公子般、鲁闵公,动词用贼字;《左传》那段有名的精彩却有漏洞的桥段,晋灵公派刺客谋杀赵盾,用字是使鉏麑贼之,动词用贼字;《左传僖三十年》:管敬仲,桓之贼也,实相以济。这里之字是表是宾语记号,意思是管仲曾经谋害过公子小白(桓公),可是后来却能辅助桓公。其他贼作名词指杀人者多,不详举。《左传僖二十四年》介之推所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窃财为盗,贪天之功则更为盗;战国姚贾被批评: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这盗应该是指监门而却偷盗;《春秋定八年》,阳虎在鲁国政变失败,逃亡时把鲁国的宝玉、大弓拿了去投晋国赵家。盗窃宝玉、大弓,《谷梁》:非其所取而取之,谓之盗。这里盗作名词主要是窃取(实际上是强夺掠走),非贼杀。

 

第2个回答  2018-01-06

“盗”是偷窃犯罪,“贼”是暴力犯罪。所以,“贼”,有“戕害”“毁坏”的意思,着重说的是这群人的破坏力。我们看“盗”的写法:下面是个“皿”,上面左侧是“水”,右侧是“欠”。何谓“皿”,“皿”就是器皿,容器:何谓“㳄”,这个字,念“xián”,同涎。所谓垂涎,就是这个字。看到人家的器皿就垂涎,存心不善,是为“盗”。所以,盗,有“想偷”“想抢”“想夺”的意思,着重说这个人的欲望。而“贼”呢,贼是这样写的:一个“戎”,一个“贝”。“戎”是啥意思呢?是“戈”+“刀”的意思。戈是一种暴力武器:刀也是,刀戈对“贝”,是啥意思来,很凶狠,与现在“贼”的意思不太一致。古代“盗贼”常一起说,通常都说烧杀抢掠者为“贼”,如“闯贼陷京”“崇祯间流贼乱”“贼掠诸沙”,但逐渐与“盗”通用。现在“盗窃”依然是垂涎与偷窃之意,但“贼”就直接形容小偷了,体现不出贼的凶狠了,属于一种流变。

第3个回答  2018-01-06

盗是动词。(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同本义,盗,私利物也。窃货曰盗。《荀子·修身》;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盗器为奸。《左传·文公十八年》;盗名不如盗货。《荀子·不苟》;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齐国人善盗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又如:偷盗(偷窃);盗跖下惠(跖和柳下惠,两人虽是兄弟,但跖被诬为大盗,而柳下惠却被视为圣人);盗名(偷取美名)。贼,败也。——《说文》;害良为贼。《荀子·修身》不僭不贼,鲜不为则。《诗·大雅·抑》;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庄子·秋水》;毁则为贼。《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毁则,坏法也。”下广汉廷尉狱,又坐贼杀不辜。《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又如:贼毫(书法的败笔。指笔锋之劣);贼伦(毁弃伦常,败坏道德);贼仁(毁弃仁爱);贼蚀(受到的歪曲损害);贼义(毁弃道义);贼害(残害、伤害);贼蠹(危害);贼殃(祸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