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列传第四十八 魏源传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4-12
奋斗的快乐
第2个回答  2014-09-29
一、z二、
第3个回答  2012-10-03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今江西南城县)。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进士,因当时年龄太小,皇帝专门下旨让他进士荣归,读书候用。后来历任福建、广西、贵州监察御史。曾经辨别出松江知府黄子威被人诬告,又曾请示减免浙江东部临海渔民的课税。
他出任陕西巡抚期间,正逢西安发生流行性传染病,需要救治的人很多,他专门上奏说:“陕西各地方政府共有积存的粮食大概1900万石(合大约114万吨,当时陕西是边境地区,要准备很多粮食供应军需),足够支持十年,现在这里发生大的流行疫病,影响农民正常耕种,请求同意农民用大明宝钞来代替交纳夏秋两税(明制: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6月纳清,秋税限11月纳清,故称“两税”(亦有一说因其分为户税、地税两项。 大明宝钞为明代为缓解缺铜而发行的纸币,但是因为滥发,且质量极,连明朝官方都不允许用来交税,成为变形的掠夺财富的手段)。。上级(可能是皇帝)同意了。
凉州当地少数民族准备叛乱,他马上采取措施应对,致使叛乱平息。两次遇到家中亲人去世,都因为特殊原因被要求马上出来做官。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出任浙江按察副使。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改任刑部右侍郎。宣德五年,河南发生旱灾,当地老百姓纷纷逃亡,皇帝认为魏源为官清正廉洁又有能力,任命他为河南左布政使,限期到任。当时已让郎许廓先前往应对旱灾,朝廷大会上又讨论通过,要求原来因为丁忧在家守孝的布政使李昌祺马上复出。魏源一到任,与许廓、李昌祺商议后,对灾民发放粮食,免除赋税徭役,逃亡的百姓逐渐回归故乡,不久,旱灾因为雨季的到来得到缓解,当年还因为措施得力,出现了大丰收。宣德八年,魏源又被招回京师,被任命为刑部左侍郎。第二年,宣德九年,永丰(今江西永丰县)百姓夏九旭等占据大盘山为乱,皇帝以为魏源是江西人,熟悉当地的情况,命令他前去处理当地事宜,都督任礼率兵跟随其上任,但两人还未到任,夏九旭等就被官军抓获,于是皇帝又命令两人到四川去收集木材,同时协助四川防务。
明英宗即位后,魏源被封为刑部尚书,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被命令处理大同、宣府边镇防务事宜,被允许便宜行事。于是魏源派都督李谦、杨洪守卫独石,调万全卫指挥杜衡守卫广西。第二年,又因大同总兵官谭广年纪老迈,向皇帝要求派黄真、杨洪为左右参将协助处理。魏源通过这些措施,把宣、大地区的形势完全掌握在手上,手下各级将领对他都十分恭敬,不敢阳奉阴违。他又在险要地区增设关卡防备塞外少数民族,对内免除屯军应该交纳的租金,整修军备,储存火器以应付突发情况,原来应该在军中服役但是利用特权逃避的权贵们害怕魏源,纷纷回来服役。魏源又以军中纪律涣散为理由,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并向朝廷推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只是因为于谦需要镇守山西、河南而被驳回。但是,他的做法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言官们纷纷上书说魏源身为边疆首脑,插手另外一处边疆首脑的任命,是居心不良,而且在当御史时曾利用皇帝的信任私吞查封犯罪官员的赃物。皇帝因为魏源对朝廷有很大的功劳,对这些奏章并不理会。但是,事后魏源知道了这些奏章,在他回朝中的时候,在内阁值班的地方与都御史陈智吵了起来,陈智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皇帝下诏书将两人都责备了一番。
这一年(正统3年)发生大旱,魏源打算将自己收集整理的疑难案件出版发行,以作为官方指引推行,以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报告刚刚送上去。不久,魏源就因为判案不当,与侍郎何文渊 一起下狱治罪,好在得到赦免。可又因为在调查辽王朱贵烚的情况的时候,提交的的奏章中没有提到辽王在家中有伤风化、灭绝天理的行为而再次和有关官员下狱治罪。一直过了几个月,才得到释放,并恢复职务。
魏源在刑部工作时间很长,他经手判的案件,一般都非常宽厚,对于不合理的地方,经常调整。当时的陕西佥事对他说,他在计算武臣、一般犯人的时候,按现行规定,这样的人一般只发一半的生活费,并且要到最远的地方去谪边。魏源听了,觉得这样不好,专门上奏,把这个规定废除了。郎中林厚建议:禁止那些专门告刁状的讼师参与诉讼、严禁诬告、判官回避、定重罪讲证据,严禁用刑4条建议,魏源觉得好,对此大力支持,因为魏源的坚持,这些合理的措施才得以实行。
正统6年以后,因为腿部生病,魏源只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上朝,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议。正统8年,魏源正式退休,不久,就去世了。

PS:自己随手翻的。缺少相关资料,不妥之处,敬请谅解。望能有所帮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