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理千枝 相思一叶” 是谁最先说的这句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10-08
这个题目源于一首词:纳兰性德《台城路塞外七夕》。 “……连理千枝,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 我第一次读到这一句时,莫名间泪水打湿了衣襟。而我终于下决心写下去,说来好笑,是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梦。 我梦到一具骷髅。 他(它?)双臂环抱,身上附满牡蛎和水草,眼眶中闪着绿幽幽的光。他怔怔地望着我,好像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深陷的眼眶里竟流下泪来,慢慢地滑落,在脚底溅起涟漪(莫非他的脚下是滔滔的河水?或者……)。他终于咧开嘴(不知他无表情的面目想表达的是哭是笑?我却以为那该是叹息),又背转身,缓缓消失……无尽的黑暗中,只留下我一个。我想喊住他,却发现自己已经丝毫不能动弹,只有心跳得厉害。 我被梦魇住了。 后来读到洛夫的诗: “…… 水来我在水中等你 火来 我在灰烬中等你” 我突然知道他是谁了。 他来自古时燕国一个小城的桥下。 他名叫尾生。 我可以理解,他望穿了千年的眼眶里是该积满泪水的,可他闯入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后人的梦境,那是想传达些什么?而我又能了解些什么?只是一声我以为的叹息? 我不懂。 可我必须写些东西,如果这是尾生的意旨,那么,这支在稿纸上任意涂划的笔就不属于我,尾生的魂魄在上面——千年来他耳中听到的赞与嘲够多了,够让他成为一个才子。 那就让我暂做他在人间的傀儡,替他倾诉吧。 还是只有“相思”两个字吧?爱情这永恒的主题中,最让人辗转反侧的莫过于此了。 多少回日升月沉,多少次江心圆缺,斗柄开玩笑似地转了一千多个圈圈,河水涨而复落,我依然,依然紧抱桥墩。纵使桥被洪水冲毁,河流在奔突中改道,当年的约会地也已变做卡拉OK厅,在这里,我在这里。 黄土下,我的发、身、四肢、骨髓……化作腐殖质——那曾肥沃了黄土,开出了玫瑰,那是给你的,告诉我,你在那里?就算没有答案……永远,我等。 永远,我等。 当我的故事从这个人的嘴到那个人的耳,从这卷竹简到那本印刷精美的《古文观止》,我的名字被泪水与嗤笑伴随着一遍遍重复重复,文人骚客任意地改编、演绎,使我变得更加可悲和可笑。 我就在这里。 河水下,黄土中,我再也见不到天边的星子,只用塞满水藻的双耳倾听我的头顶有没有传来我熟稔的窸窣,我从头顶偶尔传来的秦人晋人隋人唐人宋人元人明人清人民国人新中国人议论中关于我的议论片段中得知我似乎成为了一个象征,可我再怎样竖起耳朵也听不到我想要的消息。只一次,我听到那一句让我早已不知何处的心脏鼓动的音韵: “永远,我等。” 我默默地重复,我用无舌无口地口舌默默地念诵: “永远,我等。” 如果无望已经注定那我就把无望当成希望,如果等待已经成为我的使命那么我不散的魂魄便完成使命,直到,直到…… 直到:永远,我等。 我 等 。 不知不觉莫非真的是鬼魂作祟?满纸俨然是一个独白。但千年时间只沉淀出这几句肤浅的议论?“永远,我等”在重复中变得聒噪,我知道,永恒远不会如此轻浮。 那么,千年沉默之后莫非仍是千年的沉默,耳尾生只是那一个尾生,他学不会言语,只是紧抱桥墩?梦中的你想点醒我的,莫非只是这信笔的结果?迷失于唐诗宋词中婉转的句子与尾生的故事,还是紧抱桥墩?尾生啊尾生你归彼大荒而留于我梦中的是那一种惶恐? 连理千枝,相思一叶。 毕竟随风何处? 我不懂。 对于尾生生命大概只是一种道具,在时间面前他藉着道具的软弱而变得强大,强大得超越了时间。他的成功对于他或许是一种幸福,而对于爱情却应该是一种凄绝悲哀的美丽…… 尾生又何尝懂? 也许只是因为不懂便可以无悔地付出尽情地感动,只是因为不懂才能够成全了相思痴情,即便是“懂了爱情”的今天,我也无法想象一个“懂了爱情”的尾生。 在尾生还不是异类的古代,在铭心刻骨还不是书本上地古代,泪水与同情远不像今天这样廉价。但那时明月都会伤心,伤心今天已成为传奇的真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