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的角度来评价<<梁山伯与祝英台>>动画版

从旋律 节奏 风格 力度 配器等角度来分析.

第1个回答  2008-03-14
1、作品产生的年代与作者简介

我国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创作于1959年。作者是何占豪和陈刚。何占豪熟悉小提琴和越剧音乐,陈刚则较全面地掌握各种作曲技法。在创作《梁祝》时,他们都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陈刚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

为了探索我国交响乐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两位作者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破除迷信,勇于实践,选用了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以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采用了协奏曲这种外来体裁,吸取了我国戏曲音乐中丰富的表现手法。迷人的旋律、生动的音乐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使这部作品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被广大群众深情地称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音乐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三十年来,它飘洋过海,飞往世界各地,先后在苏、美、英、法等国演出,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赏,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香港,它连续四次荣获金唱片奖与白金唱片奖;在国外,这首乐曲被称作“蝴蝶的爱情”而广泛传颂,受到不同肤色人民的欢迎。

2、作品内容及结构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属于标题音乐。它是一部单乐章的协奏曲,其结构为奏鸣曲式。作者挑选了梁祝故事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写入乐曲中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乐曲表现了梁祝这对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抗精神,歌颂了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分段解说

引子

乐曲开始是引子。在弦乐轻柔的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明朗、优美的华彩乐句。接着,由双簧管奏出了抒情、婉转的引子主题:

05 32│1 - 02 76│5 - 07 67│56 43 2343 53│2352 3432 1 5│72 63 5 61│5 -‖

简短的引子音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春光明媚,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草桥亭畔,好一派秀丽的江南春色!

呈示部 结拜:

主部

在轻淡的竖琴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奏出了主部爱情主题,它纯朴、甜蜜而深沉:

3 56 12 615│51 6535 2 -│223 76 56 12│31 6561 5 -│35 72 6155│353 5672 656│12 53 232 165│3 1 6165 3561│5 -│

这个旋律取材于越剧唱腔,它先由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区呈示出来,然后又低八度重复一遍,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挚、甜美的爱情。接着,大提琴奏出的旋律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这里运用了复调写法。这段音乐感情深挚婉转,为我们展现了梁祝草桥亭畔深情结拜的动人情景。对答以后,乐队的合奏再现了爱情主题,充分展示了梁祝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主部到这里结束。

接下来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小提琴奏出技巧高超、节奏自由的华彩乐段。它是主部到副部的过渡段音乐。华彩乐段的末尾引出了活泼、明快的小快板,这是副部。

副部

副部主题是根据越剧中的过场音乐变化而来的:

43 23│5 6│13 216│5 6│16 12│32 35│2321 65│1 6│16 12│32 35│6156 76│5 -│

这段欢跳、轻盈的小快板与温柔、深情的爱情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是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交替出现。这段音乐时而明朗欢快,时而温柔幸福,时而热情奔放,使我们自然联想到梁祝三载同窗、朝夕相处的各种生活画面:他们或是欢歌笑语,或是促膝长谈,或是追逐嬉戏,或是脉脉含情。这段音乐再一次从不同角度充分体现了梁祝之间纯真无间的学习生活和逐渐萌生的真挚爱情这两个生活侧面。

结束部

音乐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由主部爱情主题变化而来的似断似续的音乐,它表现了祝英台羞怯、有口难言的内心感情。接着,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缠绵而深情的对答旋律,它将梁祝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难舍难分的情景惟妙惟肖、细腻亲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诗情画意,引人遐想。

展开部 抗婚

突然,定音鼓的隆隆声骤起,它低沉、阴森,大云锣两次出现,暗示了不祥的预兆。乐队奏出刻板、重复的音调,把我们带到了一场悲剧性的抗争中,由铜管奏出了阴沉、可怕的、代表了封建势力的凶暴、残忍的主题,它象洪水猛兽般向人们逼来:

1 7 0 61│5 5 0 0│1 7 0 61│2 2 0 0│5 3 23 56│3 3 0 0│5 3

23 56│1 1 0 3│2 2 - 7│23 27 62 76│5 5 0 0│

接着,运用戏曲中的散板节奏,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祝英台惊惶不安和悲痛欲绝的音调,并通过几个强有力的和弦,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礼教誓死不从、挺身反抗的英勇精神。接下来,祝英台的抗婚音调与残暴的封建势力音调交替出现,形成了矛盾的焦点,最后推展为英台惨烈抗婚的悲愤场面。紧接着这激扬、卓烈的抗争旋律之后,全乐队奏出一个较明朗的音调,这个音调取材于前面结束部中十八相送的旋律,它代表了善良的人们幻想的希望之光,形成了全曲的第一个高潮。可幻想瞬间消失,刻板的音调再次出现,它预示封建统治重如磐石,善良人们的美好希望难以实现。

音乐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委婉的曲调如泣如诉,揪人心肺,与大提琴再次出现对答,描写了梁祝楼台相会互诉衷肠、沉痛哀怨的情景。

板鼓突然闯入,声声的敲击声,造成了紧张气氛。梁山伯辞世的噩耗传来了!祝英台悲痛欲绝,神情恍惚,向梁山伯坟前踉踉跄跄奔去。这里借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张”(紧拉慢唱)的手法,将越剧中哭腔音调揉入旋律中。音乐时而激昂,果断,时而低回,幽咽,把祝英台面向苍天对封建势力的罪恶进行愤怒控诉和泣不成声、悲痛欲绝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祝英台指天踏地发出最后一声呼喊时,锣鼓管弦齐鸣,英台纵身投入坟中,乐队用ff的力度演奏,全曲达到了最高潮。

再现部 化蝶

音乐又重新出现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再次奏出引子部分的华彩乐句,竖琴一连串明亮清脆的刮音把我们带入了仙境。这时,小提琴加上了弱音器,抒情而缓慢地再次奏出爱情主题,更增添了朦胧的仙境色彩。这里,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人民的善良理想,仿佛严冬已经过去,明媚的春天又来到了人间,一对彩蝶相依为伴,在万花丛中翩翩起舞,他们时而翻飞、时而憩息,十分逍遥自在。这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身,他们生前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比翼双飞。

最后,全乐队齐奏爱情主题,它又似汪汪洪流倾泻而出,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梁祝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参考资料:http://lancyttt.blog.sohu.com/13638266.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