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怎样才能吸引眼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6-21
如 何 将 作 文 写 得 深 刻

“深刻”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阅卷者给作文评判高分的一个重要依据。笔者曾八次参加湖南省高考评卷,其中六次评阅大作文。笔者发现,在考生的作文中,对同样一个话题,有的人喜欢人云亦云,有的人却显真知灼见;使用同样一个作文素材,有的人依旧是陈词滥调,而有的人却善于变换一个角度给读者不一样的启迪。其实,这真知灼见和不一样的启迪就是文章写得深刻的体现。那么如何将作文写得深刻呢?
一、打破思维定势,在创新意识的支配下求深刻。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只有这样,文章才新颖别致,才有深度,才能显耀睿智的光辉。那么要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所以,要求“深刻”,首先得“创新”,要有“创新”,必先“求异”,这三者是紧密相联的,因为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在审题和立意以及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美籍华人普遍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经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的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八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教育家爱得华•德•波诺说过:“横向思维是试着在不同的地方打洞,纵向思维是在加深同一个洞,逆向思维是改变方向打洞。”“横向思维是试着在不同的地方打洞”,这一思维要求我们克服直线式定势思维,使思维横向拓展、发散,以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纵向思维是在加深同一个洞”,运用纵向思维,使思维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方向纵向开掘,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这是文章论述深刻的体现和要求。“逆向思维是改变方向打洞”,这一思维告诉我们,适时调整思维方向,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苏轼说:“文章最忌随人后。”我们在写文章时,可根据思维规律,调整思维方向,运用逆向思维,立出新异论点。由此看来,运用横向思维,选取不同的论题,是创新;运用纵向思维,论述求深,也是创新。运用逆向思维,立新异论点,更是创新;可见,写出具有新意的议论文,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像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用求异思维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别致、思想深刻的文章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如《为王婆辨屈》、《开卷末必有益》、《班门弄斧又何妨?》等。 
二、进行思维系列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在高三备考期间,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使学生在写作中超越平庸,摆脱幼稚,写出个性化的文章,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思辨意识是不断追求人生的精神意义,积极充实精神世界,丰富理性,思考人生、社会、历史、自然等命题的意识。在实践中,让学生在“字”、“词”、“句”、“题”等方面进行思辨训练,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同行都明白,汉字蕴含着诸多内涵,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语思维的辨证性、灵活性、概括性、多元性与汉字的构架是分不开的。因而学习从“因形求意”、“多维求新”、“拓展求深”的角度进行分解、组合、比较、象征,最终能做到“言志求达”。如“八”字所以不能成“人”,就是因为不懂团结合作,只会搞分裂。中华成语,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从全新的角度加以诠释,力求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突破。如“杞人忧天”本是贬义词,但我们可以换角度思考,从居安思危的角度看,杞人也可以忧天。又如“异想天开”,从条件关系的角度看,只有“异想”方能“天开”。让学生用自已的眼光去看名人名言,用自已的心灵去感悟名家名言,对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克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形成学生独立的人格与个性也有好处。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如果学生认为“虚心使人落后,野心使人进步”,不能认为是大错特错,相反应该加以肯定与鼓励。又如“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但我可以这样说:“宁要一个诸葛亮,不要三个臭皮匠。”同样,对“话题”的思辨,学生可以充分展开思维,体现自已的独特的思辨能力。如以“牵挂”为话题,可以这样理解:牵挂是乡土,是希望,是明月,是清泉;牵挂是父母的白发,是情人眼中的一滴眼泪,是游子手中的一封家书,是朋友之间的会心一笑;牵挂是“海上生明月”的共享,“天涯共此时”的默契。
通过对思辨意识的系列训练,能使学生在文章中明辨是非,辨别优劣,分析前因后果,形成自已的独特的观点和看法。
三、通过妙言警语显示深刻。通过妙言警语显示观点的深刻性就是运用判断句和修辞句造出令人深思、耐人寻味、富有哲理的警句妙语。像“没有巧干的苦干,实际是蛮干,没有苦干的巧干,肯定是白干”,“理解是一种心理认同,这种认同就像是一曲从心底唱出的献给自已所钟情所追求的事物的赞歌;理解是一种理性认识,这种认识就像是一把打开思想症结之锁消除人际隔阂的钥匙”。这样的语句,当然让阅卷者解颐,甚至受到心灵的洗礼。如2004年的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放飞孩子》一文,由自然界生物中存在的现象,生发出“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的感触,而后针对现实生活中自立能力教育的缺失,从多角度阐述“放飞孩子”的必要性,不乏精警之处。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可曾见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它从巨石探出身体的时侯,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侯,它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这里连用设问的方式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现象的深刻的思索,也给了读者无尽的启迪。文章最后说,国家的前途与其说掌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至此,将家庭教育提升到了前所末有的高度:家庭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注:当年的高考作文是以“家庭教育”为话题)当然要能通过妙言警语显示文章的深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要求学生平时要储备生活素材,积累思想底蕴。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社会,留意生活,从中捕捉写作素材。二是要积累一些哲理,这样才使文章充满辩证性。三是要积累名言警句,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诗文,独到深刻的思想的获得需要用阅读去滋养,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综上所述,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打破旧的思维模式,积极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形成大语文学习观念,就一定能在文章中蕴藏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绽放出灿烂的思想光辉。
相似回答